岳西红色国库的产生及其对革命的积极影响研究
岳西地处大别山西南部,原属皖鄂交界、安徽省舒(城)、霍(山、)潜(山)、太(湖)四县边区,于1936年1月正式设置岳西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岳西是党组织的诞生地之一,红军的发源地之一,革命的策源地之一。1930年4月,红三十四师开辟的以衙前为中心的潜山县天堂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上,红色税收、红色纸币、红色银行最早产生于岳西,对于从经济上保障部队供给,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岳西红色税收的产生及其作用
1、红三十四师的财政税收政策
193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六),安徽省潜山县天堂地区(现属岳西县)爆发了著名的请水寨暴动,建立了安庆地区第一支、鄂豫皖苏区第四支红军,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由潜山暴动总指挥王效亭任师长,师司令部设在请水寨四洲口王家大屋(请水寨王氏姓族首事王兆平的家)。
潜山独立师刚在请水寨成立时,士兵服装不一,大都身穿便衣,但每人手臂都佩带红布条,表示“红军”身份。直到1930年4月在衙前改编为红军三十四师后,才全部改穿军装,佩上有斧头镰刀的红袖章。
潜山独立师在请水寨王家老屋(王俊和王子成的家)设立了一个红军后勤机构,叫做“军需处”, 由储学付任军需处处长、陈时熔任军需处交通员,负责筹办钱粮、物资,担负部队给养的任务。
1930年5月3日,红军三十四师在衙前金家花屋(现属岳西县天堂镇)宣布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是县级苏维埃临时政府,标志着安庆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内部设立财经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土地委员会、裁肃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妇女委员会、青年委员会8个组织机构。其中,县财经委员会主任由王德耀担任,专管各区乡财经收支,经济统一;粮食委员会主任由储兰馨担任,专管粮食,向土豪筹粮;土地委员会主任储文朗,负责进行人口、土地登记,将土地收归公有,按人口分配。
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解决红军衣食问题有三个来源:一是由各区、乡农会征收姓族公堂、寺庙的稻谷、钱财;二是由地方赤卫队或红军出动抓赤区内的经济案子(又叫绑票),勒令土豪劣绅按时定额交出钱财(银元、铜钞)和粮食。三是红军(一般为三、四十人一队)到白区(敌人占领区)抓土豪,打粮、送票,限期交款。这些征收办法标志着红色税收的产生。通过这些办法所取得的钱财,形成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收入,由县财经委员会统筹安排使用。对红军内部实行供给制,除供应吃饭以及每人发一套衣服外,每人还发一点零用钱,一般三元。所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标志着红色财政的产生。潜山县财经委员会作为天堂根据地的权力机构,对于开拓财源、保障供给,巩固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2、红二十八军的财政税收政策
1935年2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太湖县凉亭坳汪胡氏宗祠(现属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重新组建。高敬亭任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2月16日,红二十八军行至潜山县驼岭附近的白果树。高敬亭利用在白果树休整的机会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着重研究建立游击根据地问题。高敬亭在会上说:“十几天来,部队遭到敌人的追剿、堵剿,没有一天不行军战斗,枪弹消耗得不到补充,伤员得不到安置,给养没有来源。当前,在老苏区(皖西北和鄂东北)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大胆地、积极地寻找新的立足点,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于是,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皖西特委,任命徐成基为皖西特委书记。同时抽调二四四团1个连和手枪团2 个班为骨干,并留下部分年龄较小的战士,共200余人组成二四六团,由徐成基兼二四六团政委。高敬亭交给皖西特委和二四六团的任务是: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四县交界地区(现属岳西县版图)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统一领导和发展皖西各便衣队。
中共皖西特委成立后,成立了舒霍潜边便衣大队,由汪礼廷任大队长,在舒霍潜边的主簿原、南田、马家畈、黄羊殿、巍岭、头陀河、沈家桥一带创建游击根据地,将红军伤病员安置在枯井园。经过两个月奋斗,到1935年4月,开辟了一块以主簿枯井园、石关马家畈为中心的舒霍潜边游击根据地,活动范围东至舒城晓天,西至霍山鹞落坪,南至潜山驼岭,北至霍山黄尾河(岳西境内),面积200平方公里。
1935年4月30日,中共皖西特委在潜山县象形地(现属岳西县石关乡)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舒霍潜边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驻象形地竹林湾余屋,设主席、秘书、交通委、财粮委各1名,下设交通站、运输队、内勤工作组。选举当地人李清明任政府主席,刘云飞任秘书,李德本为交通委员,李德佩为财粮委员,辖5个村苏维埃。
苏维埃政府财粮委主要任务是筹集粮款。向富户征款征粮,发给证票,富户按数向红军交纳粮款,并按时交纳,不得违抗。粮款交齐后,当地便衣队或苏维埃政府给予收条,注明该土豪户粮款已交。只要土豪交齐了粮款,红军就不再来打他。为了能够保住性命,当地土豪都被迫接受红军的粮款征收政策。为了筹措军需,苏维埃政府组织当地农民小组将山区土特产品(杉木、茯苓、茶叶、生漆、桐油、皮纸)贩卖到白区,以换回钞票和物资。
1935年至1937年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除了红二十八军从战斗中缴获钱财外,便衣队通过打土豪筹粮筹款,具体征税办法是:对老财户根据家里财力情况,分别核定其纳税定额(当时称之为“派税”),分户派税后,即抓老财作为人质交由红军扣押,限期以银元按指定地点向部队缴纳税款。红军收到税款后,即释放人质。当时,老百姓称之为对老财“绑票”。

图为鄂豫皖苏区纸币

图为鄂豫皖苏区银元
二、皖西区红色纸币的产生及其作用
1、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驻扎汤池畈
1947年9月20日,刘邓大军三纵队副司令员郑国仲、副政委阎红彦率三纵九旅二十团夺取岳西后,将三纵司令部设立于岳西县汤池畈刘氏宗祠(温泉镇境内)。由队长傅大章率领的南下干部工作队30余人(由太行山老区抽调的干部组成)随三纵教导团由霍山抵达岳西汤池畈。当日,南下干部工作队即在汤池畈宣布成立中共岳西县委、岳西县爱国民主政府、岳西县大队。滕野翔(中共岳北县委书记)任县委书记,傅大章任县委副书记,林燃、刘建民、苏枫为县委委员。李正乾(鄂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部干部队队长)任县长。9月21,三纵直属队机关、随军办事处从霍山迁入汤池畈。随军办事处下设供给部、卫生部、民运部。供给部主任刘征田负责三纵后勤供应工作,保障三纵直属单位的供应,制定供应标准,印发票证。同时,为三纵部队筹集和配备粮食、药品、布匹、军鞋、冬衣。
刘邓大军十几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由于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缺乏山地作战的经验,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遇到了种种预想不到的困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军粮困难。岳西山区本来缺粮,所以基本上无粮可筹,主要靠吃野菜充饥,如果能喝到一点稀饭,就算是大大改善生活了。由于给养得不到补充,部队有时吃不上油盐,风餐露宿。寒冬来临,指战员们身上穿着单衣,睡觉就是用稻草铺在地上。当时,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刘邓大军筹粮、筹款、筹物资。因此,县政府设立财粮科,由随军南下干部张瑞文担任科长。1947年10月,岳西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原局指示,决定废除国民党乡、保、甲政权,建立区农会和区公所、村农会和村公所。县委派出由南下干部和战士组成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三、五人,划分片区,深入各村,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反奸霸、分田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运动一方面争取了广大群众,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另一方面开辟了税源,保障了部队供给。
2、皖西日报社的成立与红色钞票的产生
1947年11月15日,根据刘邓大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指示,三纵司令员陈锡联在岳西县汤池畈宣布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行署和皖西军区。为了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解放区战场的胜利,鼓舞部队的战斗意志,皖西区党委决定创办机关报《皖西日报》。由新华社随军记者方德(四川人)负责筹备办报。方德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随军记者工作颇有经验。经过几天筹备工作,皖西日报社在岳西县莲云乡腾云庙储家花屋成立。报社设有编辑室和印刷厂,共有六、七个人。方德任皖西日报社社长,从三纵队文工团抽调音乐教员王兆乾(贵阳人)、剧作家胡奇、画家关复生、作家罗琼(贵阳人)担任编辑,他们原是从蒋管区投奔革命的青年学生。从三纵部队调来的杜恒贤(山西人)任校对工作,王辉(吉林人)担任刻字任务。以后又调来两、三个刚参军的潜山、桐城的学生。为了支持办报,皖西军区将一台战场上缴获的报话机(美国制造)拨给报社。当时没有油印机,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山石林木,弄来一块石头,做成印刷石板,并请来两名石印工人。当时没有新闻纸张,但大山里盛产桑皮纸,有不少手工业作坊,所以就使用皮纸印报。王兆乾负责报社通讯组的工作,专门抄收新闻稿。
1947年11月底,《皖西日报》创刊号正式出版,为四开版面,采用桑皮纸,石板印刷。12月,皖西军区给报社从外地采购了一批印刷设备及其电池、油墨、纸张。于是报社采用石印版的同时,改用油印版。报纸的内容主要刊载新华社广播新闻,报道解放区战场上一条条胜利消息和新建立起来的各县党政机关活动消息。
1947年12月中旬,国民党二十五师“扫荡”腾云庙,《皖西日报》社人员随军反“扫荡”,有一次在转移时与敌人遭遇,报社主编罗琼因深度近视眼,不幸被敌人俘虏。报社遭到敌人破坏,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因此,皖西区党委决定报纸暂停出版。
1948年9月,解放战争形势大有好转,皖西区党委决定恢复《皖西日报》。报社从岳西的莲云转移到舒城的晓天镇,皖西军区给报社配置了一部收音机,供收听中央电台的口语广播新闻,并且用石印出版报纸。当时,皖西日报社有石印设备,具备印钞票的条件,所以,皖西区党委派供给处处长李本伍到报社,负责印制钞票,即“皖西流通卷”,以取代蒋家王朝滥发的“金圆券”。“皖西流通券”由报社印刷厂负责票面的图样设计、写字和制版。皖西流通券票面金额为“贰角”、“ 贰拾角”,上面印有皖西行署工商局长刘征田的签名。“皖西流通卷”与银元并行使用,可以兑换,5张贰角票面可以兑换一块银元。
“皖西流通券”标志着红色钞票在大别山区产生,在皖西地区流通,在经济战线上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促进了商品流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纸币
三、 岳西红色银行的产生及其影响
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由三纵队供给部从太行山老解放区带来了大量的贵重财物,包括黄金和中州币、济南币、北海币、华中币在内的各种纸币,存放于岳西,形成刘邓大军的“秘密金库”,这是皖西地区最早的“红色银行”。1947年11月底,国民党二十五师即将向岳西大举进犯。县爱国民主政府县长李正乾接到情报后,立即率县大队到沙村河(现属岳西县中关镇),寻找一个能够保存刘邓大军贵重财物的安全地方。当时,县委南下干部工作组组长、五河区委书记陈复兴、副区长刘在武(沙村人)向县长李正乾建议:沙村河具有四面环山的险要位置,是原中共潜山县委和中共岳西县委的诞生地,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将刘邓大军贵重物资委托沙村河群众保护,比较安全可靠。于是,李县长采纳了建议,指示县政府财粮科长张瑞文、财务会计李体静、粮食会计张振远,负责将一批贵重物资全部转移到沙村河上村(中关镇秋千村),其中,黄金一木桶,济南币两麻袋分别被藏匿在何义华、何鸿高、何正根3户忠实可靠的贫农家里。为了保护这些贵重钱财,县财粮科将一部分布匹存放于国民党的村情报员叶翠容、保长刘玉贵两家里,以作掩护。这些物资被安排妥当后,由县财粮科长张瑞文和他的勤务员张朝温两人驻守何家,负责保管工作。
1948年1月,国民党二十五师又一次反攻岳西时,皖西军分区通知将安置在沙村的部分物资迅速转移。于是,县委、县政府组织沙村河干部群众100余人,利用一个晚上,将刘邓大军的钱币、布匹运送到沙村和来榜河交界的马园寨隐藏。
在县财粮科长张瑞文离开何家后,叶翠容跑到衙前,向国民党县政府报告:“共产党的财物藏在何义华家”。于是,驻衙前的国民党二十五师和地主还乡队杀进沙村,四处搜寻刘邓大军的“秘密金库”。将何家三口五花大绑,何正根被关押在斗水湖村乡公所,何鸿高被关押在五河区公所,何义华被关押在衙前国民党县监狱。敌人对何义华吊打一个多月,向他逼供三纵贵重物资的下落。虽然何义华被敌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宁死不屈。最后,受何家保护的钱币木箱因藏在其牛栏地底下,没有被敌人发现。而隐藏在叶翠容、刘玉贵两家的物资被国民党县政府收缴。


图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纸币
在解放战争中,由于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拉锯战,刘邓大军的“金库”不断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直到1949年9月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开始在岳西县衙前筹建“中国人民银行岳西县办事处”,10月开始发行、兑换和流通以元(圆)为单位的人民币。
1950年4月15日,岳西县银行办事处正式开业,1951年5月,改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岳西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