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岳西战略意义初探
—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5周年
1947年8月31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从河南固始县兵分两路,一路由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率七、九两个旅直插六安、舒城、桐城、庐江,于9月20日经潜山梅城镇抵达岳西县衙前镇。另一路由三纵队副司令员郑国仲率八旅直插金寨、霍山、岳西。9月17日,刘邓首长电令三纵率一大队配合刘昌毅三个大队夺取岳西。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率三纵教导团、七旅二十团,在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大队配合下,于9月18日从霍山出发,进军岳西,19日解放岳西县城衙前,国民党岳西县政府官员和县保安队闻风而逃,县政府秘书王兴被俘掳。9月20日,三纵郑国仲副司令员、阎红彦副政委率三纵司令部进驻岳西县汤池畈刘氏宗祠。9月21日,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同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政委桂林栖在衙前会晤。 —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5周年
岳西县是大别山腹心地区,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刘邓大军挺进岳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一,刘邓大军三纵挺进大别山腹地岳西,标志着刘邓大军已经深入到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带,完成了从大别山北麓向大别山东南麓的军事战略展开的任务,实现了党中央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第二,刘邓大军三纵队挺进岳西,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得到具体落实。刘邓大军三纵占领岳西后,迅速分兵向皖东南展开,进逼长江,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把战线由黄河推进到长江以北,开始了国共两军对大别山区的激烈争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国战局。第三,刘邓大军三纵挺进岳西,标志着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迅速占领了地方,全面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调动了北方敌人,迫使进攻陕北、山东的敌人回援,减轻了西北解放区的军事压力,配合了陕北、山东野战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大别山是国民党重要的兵库粮库。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直入大别山,夺取了敌人的供给。三纵以岳西为根据地开辟皖西新解放区,减轻了华北老解放区的经济负担,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一、刘邓大军在岳西建立后方的战略意义
(一)刘邓大军三纵建立岳西战略后方的决策和部署
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三纵攻克了霍山县城。中共岳北县委书记滕野翔、大队长荚存秀率岳北县大队(皖西支队第一大队)在霍山县磨子潭打游击时探听到消息,立即率部到霍山县城,会见了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副政委阎红彦,并向郑、阎二位首长和纵队直属机关人员介绍了岳西情况。滕野翔书记、荚存秀队长汇报说,岳西的游击队有300人,岳西的沈桥、梯岭、巍岭、主簿原、梓树坪、黄羊、道上涧、鹞落坪一带都是我们的游击队的根据地,岳西地区基本上为我们所控制,国民党乡警队武装都已经被我们打掉,乡保政权是两面派的,可以为我们所利用。
与此同时,三纵又听取了皖西支队(对外称皖西人民自卫军)领导人的报告。当刘邓大军三纵队进入六安后,陈锡联司令员就派出侦察员寻找皖西游击队。此时,皖西人民自卫军正在在岳西县储家冲与安徽省保安队和岳西县自卫队进行激烈战斗。战斗进行中,收到了河南省邯郸指挥部关于刘邓大军已经南下大别山、东到六安、霍山的电报。于是,9月8日在储家冲战斗结束后,司令员刘昌毅、政委桂林栖率领皖西人民自卫军从岳西出发到霍山迎接刘邓大军,在霍山县城与三纵郑国仲副司令员、阎红彦副政委率领的部队会师。刘司令员、桂政委向三纵领导人汇报了坚持岳西游击斗争的情况。三纵党委认为,岳西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军在这里诞生、发展、壮大。新四军五师、七师部队在这里建立了游击根据地。皖西支队在这里坚持斗争,岳西有工作基础。根据岳北县委和皖西支队领导人的汇报,三纵党委在霍山召开会议,决定到岳西县建立三纵战略后方。会后,指示三纵司令部进驻岳西,三纵机关安置岳西。
(二)刘邓大军建立岳西后方的重要意义
1947年9月20日,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进驻岳西县汤池畈“忠烈祠”(现温泉镇政府所在地)。9月21日,三纵随军办事处及新华社野战记者团、文工团抵达汤池畈。三纵随军办事处由随军南下干部组成,负责部队后勤供应和保障工作,下设供给部、卫生部、民运部、办公室和一个武装连。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进驻汤池畈和三纵直属机关安置,表明建立三纵指挥中心和后方的部署完成。
刘邓大军建立岳西战略后方具有重要意义,从内部条件看,在刘邓大军进山以前,岳西是中共皖西工委、皖西支队重点活动地区,群众基础深厚,同时岳西是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敌人兵力空虚的地区,这有利于三纵开展地方工作。从外部条件看,当时刘邓大军九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北麓(河南省境内)牵制了大量敌人,吸引敌人到外线。这有利于三纵在大别山东南麓腹心地区的岳西建立后方。从三纵部队情况看,刘邓大军从黄河以北一路打到皖西,付出了不少代价,部队伤亡严重,伤病员无法安置,行军抬着担架,补给无后方,弹药奇缺,迫切需要建立后方根据地,以安置伤病员,补充给养,建立指挥中心,而岳西具备了建立战略后方的所有条件。
二、刘邓大军建立岳西后方的重要活动及其影响
(一)开展后方安置工作
1947年9月20日,由傅大章任队长的首批南下干部工作队从霍山县抵达岳西县汤池畈。随即宣布成立中共岳西县委、岳西县爱国民主政府、岳西县大队。县委、县政府建立后,即组建县、区、村三级民主政权,建立和扩大县、区武装;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支援主力部队,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为刘邓大军筹粮、筹款,提供物资,抬担架,运粮草,送情报,当向导,安置伤病员。这些使刘邓大军三纵在大别山有了后方依托。据统计,1947年10—11两个月,岳西县共向刘邓大军捐款5.9亿元(按法币计算),上交粮食156万斤,仅冶溪乡就捐献军粮12万斤。
岳西毕竟是个贫瘠的山区,非常缺粮,基本上无粮可筹,军粮问题发生困难。三纵主力部队向外线作战,主要采取捉反动派与大地主“罚款”的办法筹款,向国民党保甲长和地主筹粮,从国民党县政府和保安团缴获军需。而在岳西山区,主要开展战略后方安置工作,迅速分散埋藏或保存武器、辎重(军械、粮草、被服)和其它军用物资,由纵队直属队和县大队负责,主要任务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保护后方机关及伤病员,熟悉山区地形、人民情形和土顽情形,打击小股活动的敌人。
10月9日,陈锡联司令员率三纵七、九旅在六安东南的张家店,歼灭国民党八十八师师部及其六十二旅,俘敌官兵4700多人。三纵南下干部组织岳西、霍山两县民工1500多人、担架300副、竹筏80只,将所缴获的物资、枪弹运往岳西县黄尾河、包家河及霍山县太平畈一带存放,同时将一批伤员转运安置于岳西县和平乡境内的石门山,由三纵医务连养护。张家店战役结束后,刘邓大军在岳西县的黄尾、包家、姚河沈桥、田头闵山、中关沙村、和平石门山设置三纵野战医院及军械所。1947年初冬,刘邓大军十几万人穿着单衣、草鞋打仗。为了解决冬衣、布鞋问题,岳西县委、县政府指示各区迅速筹办棉花、布匹,全县所有商店的棉花及家庭纺织的粗布都卖给了刘邓大军。在岳西县的来榜、五河、菖蒲一带设立三纵被服厂。岳西群众踊跃报名参加裁缝义务工,加工制作棉衣、棉被,妇女在家做军鞋,共为刘邓大军筹集冬季棉衣5000套,捐献布鞋共计6万余双。三纵后勤机构在岳西的安置和后方活动的开展,标志着岳西成为刘邓大军的一块战略后方基地。
( 二)创办军政大学,培养地方工作干部
刘邓大军既要打仗,又要占领地方。占领地方后,需要大量的干部来接管,开展地方工作,而南下干部太少,工作太多,两者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干部极端缺乏的困难,刘邓大军三纵解放岳西后,就在汤池畈接管了县初级中学和县级师范,以两校为基础成立岳西公学。1947年10月24日,根据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在岳西县中关乡储家祠堂(原南岳中学)创办了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三纵副司令员曾绍山兼校长,三纵教导团党委书记方为周任副校长。军校招收了原南岳中学、华正中学、岳西公学的学生为学员,并接收了一批被俘的国民党青年军,计有200余人,其中岳西籍学生148人,其余是外籍学员,大多是年龄在15至25岁的青年人,教学内容是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军校按照军事建制编为一个大队、三个区队、九个班。12月4日,国民党二十五师进山扫荡,军校随皖西军区行动,于1948年1月5日搬迁包家河,2月24日,皖西分校随三纵司令部北撤,经过鄂豫皖3省18个县,两个月行程,于4月23日抵达河南省鲁山县,并入豫陕鄂军政大学。
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培养党政军人才的随军学校,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它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而且号召、吸引、团结、教育了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军校是革命的摇篮,为解放战争输送了急需的政治、军事人才,军校学员有的成为军事骨干,有的成为随军新闻记者,有的担任地方干部,为创建大别山解放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设立皖西区党政军机关,标志着岳西是创建皖西解放区的中心
1947年11月15日,根据太湖县刘家畈高干部会议精神,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政公署在岳西县汤池畈正式宣布成立,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局书记邓小平),三纵政委彭涛任皖西区党委书记,三纵副司令员曾绍山任皖西军区司令员,冀鲁豫行署秘书长罗士高任皖西行署主任。皖西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分别下设3个地委、3个军分区和3个专员行署,岳西归皖西一地委、军分区、专署所辖。
皖西区党政军机关设于汤池畈刘氏宗祠,皖西区党委机关报《皖西日报》、皖西文联小组、皖西军区文工团和新华分社同时设于岳西县腾云庙(莲云乡)储家花屋。随军记者方德任《皖西日报》社长,林采任副社长,罗琼、杜宏、王兆乾任编辑。1947年11月27日,《皖西日报》在岳西正式出刊,为石印四开四版新闻报,起到了皖西解放区的重要宣传作用。
刘邓大军三纵抽调七旅二十团、八旅二十四团、九旅二十七团作为皖西军区主力部队。12月,皖西一分军区司令员孔令甫在岳西县鹞落坪,将几支游击队整编为军分区基干团,由江开印任团长,方英任政委。军分区基干团活动于岳西、潜山、太湖一带打游击。1947年11月,刘邓大军组建三纵七旅三十团,三十七团被派到皖西接送后方干部及伤病员,经常活动在岳西地区。1948年2月,三十七团划归中原军区独立旅指挥。
岳西县是刘邓大军坚持时间最长的战略后方。国民党二十五师、四十八师先后占领岳西后,岳西由解放区变成游击区,1948年1月设置太岳县保留一块游击根据地。皖西区党委书记兼政委彭涛、皖西军区司令员曾绍山率领一支精干的皖西军区机关及直属部队,用无线电台与各军分区保持联络,经常在岳北一带活动,领导皖西军民斗争,先后转移岳西县的巍岭、鹞落坪、界岭、石门山一带,与敌人周旋,坚持岳西腹地斗争。1947年12月,国民党重兵围攻大别山时,刘邓大军所占领的皖西各县城曾一度失守,唯有岳西县城衙前为三纵所控制。 1948年1月,衙前被国民党二十五师一一九团所占据,同年10月又被刘邓大军三纵二十团、二十四团、二十七团组成的皖西独立旅所收复,直到1948年12月,岳西县全境收复。
三、刘邓大军在岳西组织衙前战斗的军事战略意义
刘邓大军三纵挺进皖西后,遵照刘邓首长关于“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歼灭敌人”的指示,一方面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另一方面,寻机歼敌,保护根据地。从1947年8月31日至1948年2月,三纵在皖西先后进行了金家寨战斗、霍邱县叶家集战斗、六安县张家店战斗、潜山战斗、太湖县李杜店战斗、岳西县衙前战斗、桐城县挂车河战斗。其中衙前战斗是刘邓大军主力撤离大别山时前的一次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刘邓大军完成大别山战略展开后,国民党从进攻老解放区的前线调回10个旅,纠合原来在大别山区的23个旅,共计14个整编师33个旅80个团的兵力,于1947年11月27日对大别山区进行全面围攻,其中用5个师8个旅的兵力对皖西进行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首长采取内线与外线紧密配合的作战方针,由华东野战军和陈赓兵团向平汉线、陇海线展开大规模进攻,寻机歼敌,以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的敌人。同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进行反围攻,采取分兵作战的方针,分遣3个纵队转到外线,以第一纵队北渡淮河,挺进淮西地区,以第十、第十二纵队西越平汉路,进军桐柏、江汉地区;同时又以第二、第三、第六纵队和皖西军区部队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
1947年12月10日,刘邓首长分兵,刘伯承司令员率后方指挥部、中原局机关和第一纵队北上淮河以北地区,邓小平政委率前方指挥部和3个纵队采取以旅为单位、分散活动的方式,在大别山的周围牵制敌人。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桐柏、江汉和淮西地区被刘邓野战军夺取。由于中原不保,蒋介石从大别山的周围先后调走13个旅的兵力,在中原分区防御,其中将皖西划为第十绥靖区。留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主力集中于鄂豫皖边区,寻机歼灭敌人,以利于华东野战军和陈赓兵团在外线大量歼敌。国防部长白崇禧觉察刘邓意图后,留20个旅围攻大别山,同时调第十师、二十师、五十八师组成兵团由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指挥,封锁出山路口,并调桂系四十八师进驻大别山北麓的固始、潢川一带,企图切断刘邓主力出大别山的通路。
为了调动敌人,刘邓指挥部调集三纵围歼衙前之敌。其战略目的在于吸引北方敌人南下,为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向外线作战,打通出山通道。所以,衙前战役是为掩护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行的一次战略进攻。
岳西县城衙前镇是军事战略要地,四面崇山峻岭,中间地势低平,旧时称为“天堂畈”,有良田万顷,既是兵家粮仓,又是国共两党必争之地。1948年1月16日,国民党二十五师一一九团驻守衙前,修筑明碉暗堡防守。国民党岳西县长组织还乡团与国民党正规军相互配合,对岳西进行清剿、合围,疯狂进行反攻倒算。于是,三纵首长决定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术,调集八、九旅、纵直及军分区二十团,由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统一指挥,围歼衙前守敌。
2月1日,三纵八旅从英山土门河进抵来榜河,九旅和纵直从岳西河图铺进抵中关乡,二十团进抵石关乡。2月2日,击溃响肠守敌,3日歼灭莲云平岗、汤池畈守敌。2月4日,三纵部队从四面包围衙前。当日,天降大雪,三纵部队冒着严寒,与衙前守敌激战一昼夜。九旅发起正面进攻时,衙前守敌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造成九旅指战员伤亡惨重。二十五师为解衙前镇守敌之围,从英山、金寨、潜山调4个团对三纵形成反包围。此时,由于敌军南犯,固始县敌人防守空虚,刘邓大军主力出山要道通开,军事目的已经达到。
为了打破敌人围歼三纵主力于岳西的图谋,三纵八、九旅于2月5日拂晓主动撤离衙前,向外线转移,纵直3个连和军区二十团西进五河,坚持岳西腹地活动。衙前之役,三纵共毙伤俘敌150余人,三纵伤亡117人。三纵卫生部663小分队由陈九仁率领护送伤员100多名到岳西县道义乡嫩元山区养伤。
在刘邓大军三纵主力从内线转移到外线之时,国民党又调集了四十八师、二十五师的兵力增援岳西。这样以来,衙前战役打乱了敌人原来的军事部署,减少了追击刘邓大军主力的兵力,使敌人兵力分散四顾,东奔西袭,疲于奔命,因而收到了预期的战略效果。
1948年2月20日,刘邓大军主力奉中央军委命令,撤出大别山。由固始县以北地区越过淮河,进入淮北、豫西地区集结整训。3月底,随着三纵主力北渡淮河,刘邓野战军主力全部转出大别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