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 来源:红色岳西网
岳西县现属安徽省安庆市,原属安徽西南部的潜山、太湖、舒城、霍山和湖北英山5县交界地区,于1936年建县。岳西县诞生于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红色革命而设置。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岳西是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的诞生地和重要革命活动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岳西是党组织的重要创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红军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政权的重要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岳西是新四军第五师和第七师的重要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岳西是皖西人民自卫军的重要活动地,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和重要战略后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红色政权理论,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岳西得到具体实践并形成局面。
大别山区岳西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培育和丰富了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扎根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其蕴含的内容不断丰富,表现形态多样,从红军时期形成的苏区精神,到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红二十八军艰苦卓绝斗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抗战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精神,形成了大别山精神谱系,并且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真正内涵,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结晶。
岳西于1927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1949年中共岳西县委取得执政党地位。在23年的革命斗争中,岳西出现过3次革命高潮:第一次革命高潮发生在1927年12月至1930年7月,主要内容是王步文4次回家乡指导革命,岳西党组织创建,以王效亭、胡祥仁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发动农民武装暴动。第二次革命高潮发生在1935年2月至1937年7月,主要内容是红二十八军在岳西重建,创建岳西游击根据地,开展岳西三年游击战争,举行岳西谈判。第三次革命高潮发生在1947年9月至1949年10月,主要内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岳西,岳西县委县政府成立,岳西军事剿匪,岳西支援渡江战役。所以,岳西老区大别山精神凝结在3次革命高潮的实践中。
第一,岳西老区大别山精神蕴含“坚守信念、对党忠诚”。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大别山军民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和面临困境的条件下,执着追求革命真理,坚持革命斗争,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1898年12月-1931年5月),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人。他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打倒军阀、挽救中国的革命志向。在省会安庆读书时,就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在行动上投身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积极参与安徽建团建党,成为安徽首次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安庆首次建立党支部创始人之一,中共安徽省委首次成立创建人之一。1927年5月,担任中共安徽省临委组织部长。1930年7月,担任第三届中共安徽省临委书记。1931年2月,担任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4月6日,王步文在芜湖被捕后押送安庆监狱。在狱中斗争中,他严守党的秘密,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为了保护上海党中央,他在监狱中通过出狱的地下党员及时向中央写信报告安庆党组织、芜湖省委机关被敌人破获的情形和被叛徒出卖的情况,使上海及时切断了与安徽的通讯。临刑前,他对难友们说:“同志们,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敌人无可奈何,判了我死刑,让我的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自由之花”暗示实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他抒发了宽广的革命情怀,即使被敌人判处死刑,也是为革命事业献身。5月31日,王步文英勇就义,年仅33岁。
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1907年8月—1939年6月),河南省新县人,他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红二十八军最高指挥者,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将领。1935—1937年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岳西是高敬亭的第二故乡,高敬亭在岳西重建红二十八军,以岳西鹞落坪为大本营,指挥红二十八军开展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直至在岳西举行鄂豫皖边区国共和平谈判,结束鄂豫皖边区内战,最后在岳西集结所属部队编入新四军,踏上抗日战争的征程。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高敬亭与岳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岳西人民积极支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对中国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一直使大别山区人民深切怀念。
高敬亭从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后,始终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国民党调遣17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反复清剿。最后,鄂豫皖苏区仅存赤城、赤南、六安六区和鄂东北4小块残缺不全的根据地。1934年1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金寨县沙河店整编部队,将皖西北几小块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八十二师及其伤病员以及部分游击队、便衣队, 统一组成红二一八团,全团约700人。1935年2月1日,鄂东北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团政委徐成基率领鄂东北独立团300余人转战到皖西北,在金寨县抱儿山与高敬亭率领的红二一八团会合,给高敬亭送来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信中指示高敬亭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留在皖西北的红军和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红二十八军。1935年1月,蒋介石在鄂豫皖苏区部署“三个月清剿”,红二一八团在皖西北地区终日苦战,腹背受敌,指战员身着单衣,饥寒交迫,并且弹尽粮绝,红军有随时被敌人消灭的危险。
面对鄂豫皖苏区的严峻形势和省委交给的重大任务,27岁的高敬亭临危受命。他率领红二一八团、鄂东北独立团于1935年2月3日转移到岳西境内的凉亭坳。当晚,高敬亭在凉亭坳汪胡氏宗祠召开干部紧急会议,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决定将红二一八团与鄂东北独立团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此时,红二十八军只有一千余人和仅有的八十余条枪,在皖西北老根据地大部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高敬亭根据省委的指示,寻找新的立足点,创建新苏区。他组建了中共皖西特委和红二四六团,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四县边区(即岳西地区)开辟了一块新的游击根据地。
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始终与根据地革命群众同甘共苦,浴血奋战。为了鼓舞指战员的革命斗志,高敬亭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说:“不要怕咱们现在势力小,我们铁了心革命。一定能打赢”。
三年游击战争中,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日子里,红二十八军领导人期盼着党中央的指示,表明红二十八军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对党和革命忠贞不谕。1935年5月,高敬亭在黄尾河召开干部会议,决定与红二十五军会合。于是率红二十八军西进豫皖交界的桐柏山。但是,由于红二十五军已经长征,北向陕南,未能实现会合的计划,于同年6月返回大别山区。
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返回岳西后,试图通过皖西北特委寻找与党中央的联系。1935年7月6日,他在“舒城县的一个山沟里”(今岳西县主簿镇张深沟),请人代笔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汇报红二十八军及其苏区情况,他在报告中写道:“省委会只留我一人在此苏区……”,“在军事上无人领导”,“望中央急派一人来领导”,“望派人来指示”。5月14日的报告和7月6日的报告均于8月4日由皖西北特委一并转送党中央。但此时,由于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正在进行长征,大别山交通被敌人阻隔,信息不通,所以红二十八军对党中央杳无音信。高敬亭说:“自脱离上级这几年当中,我曾派了很多的交通来找上级的关系,恳求指示,但未得到回音”。1936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边区根据地后,曾三次派人到鄂豫皖苏区寻找红二十八军,但是也都没有成功。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远离党中央,但红二十八军一心向着党,对党忠诚。
第二,岳西老区大别山精神蕴含“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指战员饱受饥饿、疲劳和疾病的折磨,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锤炼了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顽强拼搏的战斗风格,铸就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首先,体现在红二十八军领导人身上。军政委高敬亭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敢地担负起鄂豫皖边区党政军的领导重任,他不顾身体有病,有时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领导红二十八军在敌人的“清剿”中求生存、求发展,在鄂豫皖边区先后粉碎了敌人4次大“清剿”,使得蒋介石三次撤换“剿匪”总指挥。林维先原是皖西北红八十二师师长,因部队内部“肃反”被革职,他被罚到苦工队抬担架、当挑夫。红二十八军重建时,他被任命为八十二师参谋,跟随高敬亭坚持游击战争,出生入死,八次负伤。三年游击战争中,他表现勇敢,屡立战功,先后被提拔为营长、副团长,但又几次被高敬亭以“肃反”撤职,降职,但他忍辱负重,自持清廉。他几次为保护高敬亭而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其高风亮节和英勇品格感人至深。
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才刚刚成立,就在霍山县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堵,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英勇牺牲,全军面临覆灭的险境。高敬亭果断地决定,以小部队阻击敌人,他亲自率领主力攀登白雪皑皑的大别山第一主峰白马尖,他鼓励战友们说:“翻过白马尖就是胜利。”经过一夜的攀爬,不顾饥饿和劳累,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35年4月,红二十八军在岳西县汤池畈东北侧的桃岭伏击敌人,高敬亭手执大刀亲自在阵地指挥,全歼敌两个营、击溃敌一个营,第一次打破了敌人的“清剿”,使蒋介石在1935年1月8日部署的3个月内消灭鄂豫皖边区红二十八军的计划落空。
1935年9月13日,红二十八军进抵妙道山,高敬亭因病睡担架,部队在山路上行走的速度减慢,被敌人追上来了,高敬亭险些被敌人活捉。在此危急时刻,营长林维先率领战士们奋不顾身地阻击敌人,把敌人吸引过来,最后纵身跳下悬崖,使部队安全翻越妙道山,保护了军政委的安全。
其次,体现在红二十八军“吃、穿、住、行、战”5个方面:在吃的方面,红二十八军只有到了白区打土豪的时候才能够吃饱一顿饭,打不到土豪的时候或断粮季节,就只好吃野菜、啃树皮,战士们口袋里的干粮吃完了,就只好忍饥挨饿。在穿的方面,红二十八军没有统一的制服,解决穿衣的问题主要靠缴获敌人的制服、打土豪得来的衣服或缴获不法商人的布匹来自缝衣服。所以部队的服装都是五颜六色,多是灰色和蓝色的。在住的方面,红二十八军常年在山林中露天宿营,有时钻石洞,有时住草棚。红军歌谣中唱的“天当房、地当床,茅草当棉被,野菜当食粮”,是当时红二十八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行的方面,由于敌人不断 “清剿”,红二十八军几乎每天都要行军打仗,平均每天要行走一百多里,常常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昼夜行军。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一双脚行走,没有布鞋,就穿草鞋。在战的方面,红二十八军枪支弹药非常缺乏,唯一的武器是马步枪和大刀,全靠向敌人夺取武器,只有打了胜仗,才能使枪支弹药获得补充。
战斗最能显示红二十八军的英勇与顽强。为了夺取敌人的武器,赢得战斗的胜利,指战员们作战非常勇敢。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优良作风,进攻时迅速、勇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难以招架;并且勇于短兵相接,白刃格斗,解决战斗干脆利索。防御时,不畏强敌,顽强抗击,能够打退敌人的连续冲锋,并能适时组织反击,大量杀伤敌人;转移时,行动敏捷,日夜行军、吃大苦、耐大劳、攀绝壁、跳悬崖,具有战胜一切天然险阻的能力,并能边走边战,使敌人堵不住,追不上;化装进入敌人据点时,沉着机智,应付自如,具有具有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和随机应变能力。这种优良的战斗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指战员们凭借这种力量,利用大别山区层峦叠嶂、沟深林密的有利地形,辗转游击,保存力量,寻机歼敌,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正因凭借顽强的斗志,红二十八军才能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将游击区域由舒霍潜太英5个县扩大到鄂豫皖边区45个县,使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
第三,岳西老区大别山精神蕴含“军民同心、团结奋斗”。大别山精神与党的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军民同心,患难与共,这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紧密联系群众,最深得人心,这是党群关系的一条政治法则。在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同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牢固的革命感情。红二十八军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心心相印,相互支持。一方面,红二十八军所到之处,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执行红军纪律,严惩反动分子,因而赢得广大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与爱戴。另一方面,几经敌人摧残的大别山区人民群众,并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以各种方式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全力以赴地支援红二十八军。
红二十八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战斗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便衣队做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为了深入基层,发动群众,高敬亭挑选一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指战员,组成便衣武装工作队。红二十八军重建后,中共皖西特委在岳西境内建立了10支便衣队,即大岗岭便衣一分队,鹞落坪便衣二分队,马家河便衣三分队,羊心包便衣四分队,小河南便衣五分队,沙村河便衣六分队,后河山便衣七分队,毛尖山(万山)便衣八分队,妙道山便衣九分队,冶溪河便衣十分队。便衣队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是红二十八军联系群众的桥梁。便衣队采取隐蔽的、秘密的方式深入群众中,用“亲联亲、邻连邻、由点到面,连村成片”的办法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然后武装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便衣队采取“因粮于敌”的办法,向土豪征粮、借款,为红军筹措军需。对当地联保主任、保长、民团头目采取争取与利用的政策,建立两面派政权,使他们表面为国民党办事,暗中为共产党工作。便衣队利用山棚、石洞,办起了“山林医院”,安置伤病员。如果遇到敌人搜山,就将伤员送到土豪、保长家里养伤,只要他们保证红军的安全,就不杀他们家里人。便衣队严惩坏人,给群众撑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土豪予以镇压,将打土豪所获,接济贫苦群众,抚恤红军家属。所以,群众真心拥护红军和便衣队。
另一方面,密切干群关系。由于便衣队处处为群众谋利益,红军与群众之间建立了血肉联系,所以群众积极支援红二十八军。一方面,踊跃参军参战。三年游击战争中,岳西青壮年参加红军的有一千多人。当时,在岳西出现了许多父子参军、兄弟参军、全家参战的动人场面。例如,鹞落坪的沈家才、沈超、沈淦父子3人参军,沙村河的刘汝聪、刘汝明、刘汝炽、刘燮东兄弟4人和汤池畈的储道珩、储道政、储道明兄弟3人齐参军;涌现了许多妻送夫、母送子的感人事迹,父亲牺牲了,儿子接着干,丈夫牺牲了,妻子接着干。更多的群众是在各地便衣队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有力地配合红军开展对敌作战。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岳西境内先后创建了4支游击队(潜北游击大队、皖潜独立营、四县游击师、潜太游击队),1个战斗营(潜山战斗营),1个游击师(英霍潜太四县游击师)和一、二十支大小便衣队。这些地方武装在特委、县委、工委的领导下,对于建立游击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反复“清剿”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牵制了敌人大量的兵力,而且先后为红二十八军补充了大量兵员。另一方面,誓死保护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岳西的党组织、便衣队、农民小组,利用山棚石洞,为红军养护伤病员,被红军战士誉之为“山林医院”。在岳西境内的大岗岭、鹞落坪、小河南、沙村河、闵山、象形地、云峰山、枯井园、白云寨都办起了 “山林医院”,先后护养红军伤病员一千余人次。没有医护人员,妇女小组派人护理;没有药品,群众自己采集中草药,或冒着生命危险到白区购买。敌人封锁时,群众事先给伤病员留足干粮;敌人搜山时,群众背着伤病员跟敌人捉迷藏。当时天天有战斗,天天有伤员。为了保护红军伤员,岳西地区的人民群众,不顾杀头抄家的危险,想千方,设百法保护红军。如鹞落坪,当时只有30多户人家,200多人,除有40多人参加红军外,17个山林医院就养护着六、七十名伤病员。红军都是与当地农户订立包养合同,使六、七十个伤员都得到恢复健康。如原北京军区的肖选进、陈祥、原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张国安、长沙铁道学院的朱国栋、安徽省军区的罗映臣、省公安厅的唐元田等30多名红二十八军老战士都是在鹞落坪山林医院养伤的,归队后继续坚持战斗。
1936年1月,国民党二十五路军为割断人民与红军的联系,逼迫鹤落坪人民搬家,制造无人区。当敌人用枪逼着老百姓搬家时,老百姓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却互相安慰说:“只要红军安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鹞落坪人民把粮食、衣物埋藏起来,等待红军回来时取走。鹞落坪农民聂长荣为养护红军伤员,被敌人3次烧掉他家的房屋,最后他只得住在石洞里。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派秘书罗志达去安慰他,他却豪迈地说:“烧了瓦屋住茅屋,烧了茅屋住山棚,烧了山棚住山洞。”
1937年4月,国民党发动“三个月秘密清剿”时,红二十八军便衣一分队(岳西县大岗岭便衣队),陈松林队长、查副队长和漆事务长在山棚里被敌人包围逮捕。敌人要陈、查队长告知皖鄂边区特委机关所在地和红军埋藏枪支弹药的地点,遭到两位队长严词拒绝。最后敌人因达不到目的,就将两位队长活埋在山上。
上述这些事实,正是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自岳西党组织建立以后,革命斗争取得的胜利是军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第四,岳西老区大别山精神蕴含“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全心全意为革命,不惜牺牲个人一切,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不计得失,不计功名。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充分体现了红二十八军不怕牺牲精神。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方永乐骁勇善战,哪里有危险,他就哪里闯。在几次危险的关头,他挽救了红二十八军,保护了军政委。1935年5月,红二十八军从岳西黄尾河西进桐柏山,遇到张学良东北军8个团阻击,如果从桐柏山越过平原,就会被敌人所歼灭.方永乐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且极力主张返回大别山,才使红二十八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5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在湖北护儿山被敌军包围,全军凶兆在即。方永乐立即率领手枪团抢占一个山坳口,阻击敌人,掩护主力突围,他亲自端着马步枪,一个一个地将敌人射倒,最后身负重伤,惨死战场,年仅19岁。
红二十八军最大的问题是伤病员的救护安置问题。军政委高敬亭对伤员的救治和养护非常重视。他每次检查工作时,总要去看望伤病员,一些老战士负伤后,对于养伤地点,他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还嘱咐看护长要精心调治,并派便衣队保护。1936年夏,有一次战斗结束后,高敬亭到一个山林医院视察时,语重心长地对医护人员说:“我们仅有一千多人了,而敌人是十余万正规军,还有三省的地方反动武装。我们红军指战员一个人要抵敌人几十个用。我们的战士牺牲一个就少一个,你们抢救活一个可就多一个,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并且指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行军途中,他看到有战士生病,就跳下马来,把战士扶上马,自己走路,有时还抬着战士行军。高敬亭指示便衣队,为了保证伤病员的安全,白天将伤病员背着、抬着到大山里隐蔽,天黑后再送下山来到群众家里。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49年10月),为革命牺牲的岳西籍烈士达3.9万多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牺牲的团、县级以上干部106人,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18人,师、省级以上干部11人。
在革命战争年代,岳西县沙村被敌人杀绝100多户,有名有姓的烈士计有141人。仅1935年到1937年的三年时间,中关镇就诞生了刘国鼎、韩文治、刘中一、刘正北、储汉仪、叶朗清、刘汝聪、刘寅宾、储宪章、刘荣钦10位县委书记和刘雨润、刘国鼐2位少共潜山书记为革命牺牲。
在革命战争年代,勇于牺牲精神在岳西党员干部身上得到充分体现。1930年7月中旬,中共潜山中心县委书记王俊(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人)由衙前护送中央军事特派员朱瑞离开天堂苏区,途经潜山余家井时被敌人扣押,送到潜山县政府审讯。县长崔树龙审问时哄骗他,说:“只要你把共产党的机密说出来,我就能对你免除罪责,并且给你当大官。你才貌出众,前途远大。浪子回头金不换啊!”但是,王俊丝毫不为其劝诱所动,坚定地说:“头可断,血可流,党的机密决不泄露”。当敌人搜查王俊的行李时,从一把洋伞柄空心里搜出了一份秘密文件和与余家井区委书记黄翘接洽的介绍信,于是暴露了身份。敌人对王俊严刑拷打和逼供,而王俊回答敌人道:“你问革命有哪些人为首吗?就是我一个人,你问哪些人是共产党吗?普天下到处都是!”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判他死刑。王俊在监狱的墙壁上用手指沾血写下遗诗:“烈马秋风里,长嘶震九州。直撒英雄血,金瓯指日收”。敌人又将他四肢钉在城墙上示众,面对酷刑,王俊铁骨铮铮,奄奄一息时,挣扎着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9月3日,王俊在梅城壮烈牺牲,年仅20岁。
“为正义铁血丹心,干革命舍生取义!”1935年2月17日,沈桥红军联络点负责人朱庭阶被捕入狱后,他哥朱风启到监狱用“骨肉情”劝降,朱庭阶凛然正义地说:“你当你的联保主任,我干我的共产党,我只有红军亲,没有什么所谓骨肉情”。在敌人屠刀的威逼面前,朱庭阶说,我宁可死在法场上,不愿活在法堂上。敌人用尽酷刑,最后残忍的将他活埋于沈桥虎形山岗。
请水寨暴动的组织者之一储汉仪(岳西县中关镇人)转移到皖南后,在皖南坚持革命斗争达4年多时间。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而于‘生命’二字,尤看得透而又透。只要有益于社会,什么都可以牺牲的”。1935年2月,储汉仪在石台县双河口陈树湾山棚里开会时,被敌人几次包围,终因寡不敌众,饮弹牺牲,时年39岁。
1935年5月25日,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叶朗清为掩护红军伤员,在沙村被国民党三八四团杀害。敌人将其头颅挂在沙村河大路边的一棵大枫树上示众。然而,“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县委委员刘汝聪一面掩埋叶朗清烈士尸体,一面宣布:“我代理县委书记”。1936年1月,中共岳西县委书记刘汝聪和县委委员汪镜天、刘重阳、刘祥富、王云山5人因叛徒出卖被捕,三八四团朱团长指着各种刑具威胁说:“只要你交出红军,要官给官,要钱给钱”。刘汝聪放声嘲笑,就义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1936年4月,包家乡总铺河小便衣队长朱南容,为了掩护红军伤病员从仰天窝(主簿镇境内)转移到大岗岭,毅然带领八名便衣队员,阻击一个营的敌人,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拚,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头砸,最后全部被捕壮烈牺牲。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岳西人民为掩护、支援红二十八军做出的贡献、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游击战争中,岳西遭到敌人反复“清剿”,被烧毁房屋一万余间,牵去耕牛数千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三千多人。例如,鹞落坪就被敌军烧毁民房367间,占民房总数的100%,烧毁山林2.73万亩,木材100多万立方米。白云寨被敌军烧毁民房577间,占民房总数的95%,烧毁粮食16万多斤,抢走耕牛2l头,猪68头,被条205床;1400多亩土地荒芜,48户外出要饭,11家绝户,9户19人一直下落不明。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所以,岳西烈士们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是光荣的,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第五,岳西老区大别山精神蕴含“胸怀大局、勇当先锋”。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革命的大局,主动舍弃个人利益,为了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冲锋陷阵,这是大别山军民的战斗风格。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历经国民党军无数次“围剿”、“清剿”。在抗日战争中,大别山军民经受日本侵略军无数次“扫荡”。但是,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最终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4年9月10日,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在上坊田张家老屋(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设立军部,开辟了以英山县陶家河为中心、纵横三十公里的皖鄂边游击根据地。1934年10月28日,国民党集中三个旅又一个团的兵力,向陶家河根据地进攻,红二十五军在英山陶家河和岳西古坊交界的牛背脊骨山与敌军激战三天三夜,于11月1日撤离了上坊田、陶家河,开始了长征。
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10月,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央红军物资补给非常困难,成千上万红军战士的吃饭穿衣问题如何解决,成为中央红军领导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关键时刻,从大别山岳西撤出最后一次战斗的红二十五军慷慨解囊,虽然自己的部队也需一大笔钱支付伤病员过冬费用,却依然从仅剩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红军,并命令部队节衣缩食,从人员、物资上全力支援中央红军,这充分表现出红二十五军难能可贵的顾全大局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军政委高敬亭由鄂东北回到皖西,在岳西县南田村与皖鄂边区特委书记何耀榜会合,见到了交通员姜术堂从西安带来的党中央两份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救亡运动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中共中央为西安事变告全党同志书》。文件中指出,目前形势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的提议,最大任务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已经实现了北方和平,所以红二十八军目前的任务首先是争取和平。高敬亭经过反复阅读,深刻领会到文件精神后,决定红二十八军摈弃与国民党长期交战的前嫌,主动向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提出停战谈判的倡议。正是1937年上半年,为了消灭红二十八军,国民党不但调集了整编三十二师包围鹞落坪和大岗岭,而且四处张贴布告高价悬赏:活捉高敬亭者赏大洋五万元,活捉何耀榜者赏大洋一万元。但是,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指示,1937年7月,高敬亭、何耀榜从抗战大局出发,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敌人诱捕的风险,面对面地与国民党当局代表谈判,并取得了岳西谈判的成功,表明红二十八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岳西谈判体现了红二十八军顾全大局、敢为人先的精神,首开南方八省国共两党地方谈判成功之先河。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岳西的战略行动,形成了一种革命精神,就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大别山精神。解放战争第二年,国民党重点进攻方向选在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1947年3月,共产党首府延安被胡宗南军队占领,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同时,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由于战争已经深入解放区的中心地区,解放区遇到极大困难。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区,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首长率领4个纵队计12.4万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从山东出发兵分三路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于1947年8月27日抵达大别山区,完成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有效地调动了进攻陕北和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减轻了胡宗南部对延安的压力。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行动。
1947年9月19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教导团、七旅二十团,在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大队配合下,解放岳西县城衙前。9月20日,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副政委阎红彦率三纵司令部驻扎岳西县汤池畈。刘邓大军三纵占领岳西后,迅速分兵向大别山东南部展开,进逼长江,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把战线由黄河推进到长江以北。
1947年11月,蒋介石调动14个师33个旅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于是,国共两军开始了对大别山区的激烈争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和中原地区背住了蒋介石在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大约90多个旅左右的兵力,并使之成为当时“敌人兵力集中最多的战场”。国民党因兵力分散不得不将对陕北、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改为全面防御。刘邓大军与陈粟、陈谢大军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到1947年12月,共歼敌19万人,解放县城100多座。
岳西是刘邓大军坚持时间最长的战略后方。1947年12月,国民党重兵围攻大别山时,刘邓大军所占领的皖西各县城曾一度失守,唯有岳西县城衙前为三纵所控制。1948年1月,衙前被国民党二十五师一一九团所占据。为了调动敌人,刘邓指挥部调集三纵主力围攻衙前之敌。1948年2月4日,三纵八、九旅从四面包围衙前,与衙前守敌激战一昼夜。2月5日,三纵八、九旅主动撤离衙前。衙前战役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组织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其战略目的在于为掩护刘邓大军主力撤出大别山向外线转移,打开一条被封锁的出山通道,而吸引北方敌军主力南下向我进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军事目的。
1948年2月24日,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从岳西县包家河开始向北撤出大别山,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100余名学员随三纵司令部北撤。三纵主力向外线转移后,留下七旅二十团坚持岳西腹地活动。10月,刘邓大军第三次收复县城衙前。1949年1月27日,沙岭头战斗胜利,岳西县全境收复,国民党在岳西13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纵观刘邓大军在岳西长达半年的活动,建立岳西战略后方,配合解放区战场,牵制敌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充分体现了刘邓大军胸怀大局、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
今天,弘扬大别山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一)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优良传统的核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二)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一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求翻身解放、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历史。(三)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三)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依靠人民群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力量源自广大人民群众,伟大胜利是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四)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保护好革命遗址。革命遗址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红色基因库,也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五)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守护好红色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守江山就是守民心。老一辈革命者为了打下红色江山,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巨大代价。(六)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岳西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