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80年前, 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党领导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纵横十余省,历时两年零五天,总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毛泽东《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其中有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正值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回顾长征的历史,缅怀岳西籍的长征战士,旨在不忘初心,铭记长征,弘扬长征精神。
一、红军三十四师一部分战士从参加请水寨暴动到参加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请水寨暴动创建的红军三十四师是红四方面军的组成部分。为了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1929年11月,王步文以中共中央巡视员、兼中共桐城县临委书记的身份,在枞阳县浮山主持召开潜山、桐城、怀宁、庐江、太湖5县党的干部扩大会议,会上决定各县发动武装暴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12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曾中生受党中央派遣,由上海到潜山,于梅城召开潜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远离县城的潜山县第六区(即天堂地区)、第七区以及第二区、第三区、第五区各一半,划为红色区域,以第六区为暴动区域(即红色区域)中心,以请水寨为据点,伺机举行武装暴动,由王效亭担任暴动总指挥。会后,曾中生在王效亭的陪同下视察了天堂地区。根据中央军委巡视员的部署,1930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直接发动和领导了震惊安徽的请水寨暴动。请水寨暴动虽然在蒋介石的命令下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镇压,但它坚持了7个月之久,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据不完全统计,请水寨暴动从爆发到失败的200多天里,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民团作战达30余次,平均每7天就有一次战斗;攻打过英山、霍山、潜山3座县城,消灭了20多个地方武装民团,毙俘敌军千余人。请水寨暴动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第三十四师,从1930年2月成立时的100余人,发展到同年4月设立司令部于汪氏宗祠时的1000余人,同年6月改编为中央红军独立第二师时人数为700余人,同年9月4日被敌军打散后剩下100余人。请水寨暴动失败后,师长王效亭只身到上海寻找党中央,参加请水寨暴动的一部分红军分散转移到皖南,另一部分红军在师政委储余、团长李亚、县委委员王德耀的率领下转移到皖西。1931年1月,王效亭向上海中央局汇报后,返回鄂豫皖苏区,将失散的红军中央独立二师旧部收拢起来,改编为潜山独立团,计有100余人。此时,正值红四军(由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在湖北省麻城县成立,军长邝继勋,军部命令潜山独立团(原红三十四师)与红一军第三师(原红三十三师)七团合并,合编为红四军直属独立团,王效亭任团长兼政委,全团1000余人。2月,红四军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师长肖方、师政委王效亭),下辖第一、二、三团,全师3500余人,活动于皖西。4月,将中央教导第二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蔡升熙、师政委曹大骏、师委书记王效亭)。
1931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委王平章)在金寨县麻埠第一次组建时,将红四军十二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当时红二十五军仅辖1个师(第七十三师),第二次组建时才扩编为七十四师、七十五师。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成立于湖北黄安县(建国后改名红安县),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曾中生。至1932年5月,红四方面军扩编为3个军,即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九军,共6个师,总兵力3万人。所以,第一次组建的红二十五军是在红四方面军编列内,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随红四方面军转移西征,开辟了川陕根据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以5个军共8万余人撤离川陕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由此可见,请水寨暴动创建的红三十四师最后成为红四方面军的组成部分。请水寨暴动失败后,100余名岳西籍红军先后加入了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随红二十五军编入红四方面军,参加了著名的万里长征。但是,在艰难困苦的长征中, 100余名岳西籍红军战士先后牺牲。他们出身于穷苦家庭,在其父母眼里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牺牲于长征时却默默无闻,没有留下他们的英名。只有两名岳西籍红军,一名是红四方面军干部汪小川,另一名是红二十五军战士朱佳彬。他们两人参加长征后,在翻越雪山草地、跋山涉水的征途中幸存下来,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工作,这才得以向人们见证岳西籍红军参加长征的壮举。
二、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老红军汪小川
红四方面军成立于鄂豫皖苏区创建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汪小川是岳西县红四方面军的唯一幸存者、岳西县两名参加长征幸存的老红军之一。1913年他出生于岳西县青天乡,1929年在家乡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至1930年任霍山县第四区第四乡(现属岳西县青天乡河口寺)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团支部委员。1931年至1932年1月在合肥共青团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做地下共青团工作和工运、兵运工作。 1932年2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加入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12日,由于国民党以30万兵力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第4次“围剿”,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张国焘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率领红四方面军共计2万余人,转战西进,于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因此,汪小川随红四方面军先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工作,于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28日,随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参加长征,1936年随西路军西渡黄河。1932年2月至1937年春,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书、西路军政治部宣传干事。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长征,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1937年夏至1937年冬,汪小川先后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8年至1939年,受党的委派,先后担任新疆新兵营干部队副政治指导员、新疆日报社社长。1940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在延安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教育科科长,1943年任晋绥军区宣传部部长,1948年任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民运部副部长,1948年冬任东北局宣传部副秘书长、理论教育处处长。1951年任中共长春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任东北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56年至1966年任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冤案得到平反后,于1973年至1977年任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80年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 1983年离休。1984年6月,汪小川回家乡探亲时,应中共岳西县委的邀请,为岳西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挥笔题词:
半纪悠悠事远驰,
初衷检点费神思,
铁流召唤成千里,
雁断乡书未一词。
旧迹陈陈遗后世,
时风习习促新枝,
老区原是摇篮地, 汪小川生前照片
莫下摇篮弗顾之。
2005年1月,汪小川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三、参加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老红军朱佳彬
朱佳彬,1914年出生于岳西县来榜镇羊河村一个贫农家庭,1930年7月参加革命, 1934年10月参加红军便衣队,同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二十五军一名战士,担任炊事员工作;1952年转业,1959年退休,1969年7月在洪灾中意外逝世。
1931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在安徽金寨县麻埠镇第一次组建(军长邝继勋,政委王平章),同年11月7日,红二十五军73师编入红四方面军西征。
红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重建起来的。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以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在湖北省红安县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下辖七十四、七十五师,全军7000人,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
1934年2月,蒋介石命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调东北军9个师到鄂豫皖边区进行第5次“围剿”。
1934年4月16日,在河南商城县将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1934年8月,军长徐海东率领红25军主力从鄂东北转战到皖西北地区,打破了张学良东北军“围剿”计划。红二十五军一部多次到太湖县鹞落坪、大岗岭(现属岳西县)一带活动。
1934年9月,军长徐海东将红二十五军军部设太湖县上坊田张家老屋。上坊田地处皖鄂边界,位于现在的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河西组。由于上坊田距皖鄂古镇陶家河仅约4公里,站在上坊田出口处朱家坳一眼望去,陶家河一带尽收眼底,是难得的军事要地,于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决定把红二十五军军部设于上坊田。军部地址张家老屋背靠英太寨,面朝鼓楼尖。
红二十五军军部进驻上坊田张家老屋后,于同年10月在英山县和岳西县交界,建立了一块纵横30余华里的游击根据地,成立了1个区苏维埃、2个乡苏维埃。游击根据地以上坊田、陶家河为中心,管辖范围东至凉亭、古坊、河图铺,西至杨柳湾、羊角河,北至夏家河、詹家河、红花嘴,南至金家铺。红二十五军在上坊田驻扎了两个月,直到同年11月3日国民党54师攻入陶家河后才撤离。
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开辟了陶家河游击根据地后,投放了一支十六、七人的红军便衣队,为红二十五军采购粮食和军需品。队长陈彩林、指导员宋青云。便衣队以大岗岭(岳西县河图镇与和平乡交界)为中心,活动于英山县陶家河、岳西县河图镇、和平乡、来榜镇境内。朱佳彬是来榜镇羊河村人,他智力一般,外号就叫“朱孬子”,是个本分人,时年20岁,但他非常听话,能吃苦,干重活。因此,被便衣队长陈彩林吸收为便衣队员,在红二十五军食堂工作,负责挑水、烧饭做菜,采集食物。因此,朱佳彬加入了红二十五军,成为红二十五军军部的一名炊事员。
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率领红二十五军共2980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村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转移,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整编后,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红二十五军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遭到国民党30多个团兵力的堵截、追击,先后进入桐柏山和伏牛山区后,向陕南进军,12月上旬进入陕西省洛南县。红二十五军在陕南地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5个县的革命政权,军队发展到3700余人。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陕西长安县丰峪口出发,西征北上,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西进甘肃,与陕甘边红军会师。西征中,红军进占甘肃两当、天水、秦安,切断西兰公路,翻越六盘山,在泾川县四坡村,全歼马鸿宾部1000余人。在四坡村战斗中,吴焕先政委在战斗中牺牲。红二十五军打退尾追的敌骑兵,沿陕甘边山区北进,日夜兼程, 于1935年9月15日最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随后在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苏区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下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和一个骑兵团,全军团共7000余人。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里。在万里征途中,红二十五军每天都与敌人战斗,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朱佳彬作为老首长徐海东的部下一名炊事员,每天都在伙房里忙碌,为伙食问题日夜操劳。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衣食无着,冰封雪地中,红军还穿着单薄的衣服,最困难的是没有吃粮,一日三餐,大部分靠野菜充饥。朱佳彬始终跟随着红二十五军老首长、老战友,勤勤垦垦地工作,深得首长、战友的信任和鼓励。
在22年的军旅生活中,朱佳彬身经百战,屡次立功,历尽千辛万苦,积劳成疾。他是岳西县两名参加万里长征的幸存者之一。1952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任横河区粮站指导员,兼任粮库主任。1959年大跃进发生大饥荒时,他不忍心老百姓饿死,就将粮站的粮食大量借给饥荒中的群众,因此被问责而引退回老家种田,生活十分清贫,但他无怨无悔。1969年7月,岳西县发生特大洪灾,14日夜晚,朱佳彬住的房屋被洪水冲垮,睡梦中的朱佳彬被泥石流淹没,不幸遇难。
岳西籍长征指战员虽然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岳西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永远怀念他们!长征精神必将在岳西永远传承,转化为老区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