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克(1917—2009),女,河南太康人。中共党员。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师范专修科及河南大学。1936年后,历任上海腾佩福幼稚园保教员,第二、五战区抗日文化工作团团员。193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2年5月,收到毛泽东主席、中央宣传部长凯丰的请柬,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在延安中央党校三部学习,并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担任中央党校第七支部书记。1945年9月从延安来到了晋冀鲁豫太行山根据地,担任晋冀鲁豫文联理事、《北方杂志》编委。
1947年9月,曾克担任新华社野战记者团记者,跟随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挺进大别山,被分配到岳西县第二区(五河区)担任武装工作队队长。她组织群众进行打土豪、杀劣势的翻身运动。1947年11月,兼任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教员。自从1947年9月进入大别山腹地岳西后,曾克一直随刘邓大军的部队在岳西战斗、生活,直到1948年3月才随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撤离大别山。1948年以后,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重返中原战场,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转战大西南。她亲眼目睹和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成为军内外闻名遐迩的战时女记者、女作家。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转业到地方文艺战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重庆市、云南省、四川省文联、作协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在汤阴火线》、《挺进大别山》、《在战斗中》、《走向前线》、《光荣的人们》、《铁树开了花》、《刘伯承传》(大别山部分),短篇小说《前仆后继》、《曾克散文集》,纪实文学《战犹酣——刘伯承、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
即使在全国解放以后,曾克也没有忘记自己曾工作的岳西,她多次说过,大别山岳西是她“留下青春最难忘足迹的地方”。曾克在岳西度过了颇具传奇色彩的难忘生活半年时光,并且与岳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建国后担任四川文联、作协副主席期间,曾克先后两次重返岳西,探望曾经与自己一起战斗、生活过的乡亲们。1963年6月,她偕其丈夫柯岗(原二野十二军宣传部长、作家)来岳西视察和体验生活,长达10余天,来到了五河镇境内的小河南。当时岳西刚经历“三面红旗”,非常贫困,交通极不发达,从岳西县城至小河南有70余里。他俩徒步旅行,第二天才到小河南。小河南人民听说曾队长来了,夹道欢迎,问长问短,非常亲切。在蒋氏支祠六行堂,她探望了当年的老房东。老房东拿出糯米,用干肉煮饭来招待他俩。临行时,曾克赠送人民币30元(在当时是个不小数字),感谢老房东照顾之情。小河南群众请了两个摇篮,把他俩护送到五河宕,曾克付给20元作为力资,此情深埋在曾克的心底。
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克被加上“走资派”和“文艺黑线”人物两条罪名,抄家、批斗、劳改、关押,整整4年,她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宝贵的创作时间白白流逝。1978年12月,曾克调到北京,参加恢复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担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小组党组成员。年过六旬的她不知疲倦地参与了大量恢复筹建工作。以后,她担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央军委组织的《刘伯承传记》编写,任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文学双月刊编委、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关心下一代艺术委员会顾问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和《中国风》杂志社长、主编。
1986年7月,69岁的曾克离休了。晚年的曾克对曾经战斗过的革命老区感情笃深。她和大别山区岳西县、太湖县的领导和群众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通过书信、电话和当面谈话,了解老区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为老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人民日报》撰文回顾和介绍大别山的革命历史。
1996年9月,79岁高龄的女作家曾克身在北京,却心系老区人民。她曾多次向大别山老区捐献财物、书籍。当时她收到岳西县茅山乡政府和人民给她的来信,信中表示对她的亲切问候和关怀,这激起了她的思念之情。她把自己积蓄的一万元稿费以及她的报告文学《挺进大别山》、《延安文艺丛书》,回忆录《春华秋实》、《柯岗文集》、《曾克散文选—水晶般的心》共计150册书籍,捐赠给茅山乡中心小学及河南小学,以表达对红色根据地的关怀之情。
2000年4月,岳西文化馆副馆长胡名播将中篇小说《七姑潭》书稿寄给了当时83岁的曾克。曾克老人不顾年高多病,激情满腔地为《七姑潭》一书作了序,并在《人民日报》予以推介发表。
曾克奋力笔耕50年,一生著述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作品,整理出版了40种文学著作。2009年12月11日,著名作家曾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年。当时在举行曾克告别仪式的八宝山殡仪馆东大厅的门口,悬挂着一幅黑色挽幛,上联:中原女儿,太行大别,携笔赴戎书壮举;下联:文坛巾帼,延安北平,亲莅两会传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