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小川
汪小川(1913年—2005年),1913年6月出生于青天畈(原属霍山县南乡上青保)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过几年私塾,1928春,共产党员汪寅斋、汪全润在青天畈汪氏宗祠创办霍山县第四区南乡第二完全小学(又称上青小学),汪小川从私塾转入南乡第二完全小学五年级。校长汪寅斋为五年级聘用了共产党员王盛楷担任国文教员、共产党员杜衡香担任算术和英文教员,在高年级班的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10月,汪小川和他的同学汪君烈、汪全焜一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南乡第二完小成立了团支部,汪小川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到1929年底,团员发展到了七人。第二完小团支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4月25日,肖方副师长率领红三十二、三十三师、三十四师各一部浩浩荡荡地向青天畈进军,一举歼灭了青天畈的反动武装。汪小川和几名团员积极响应,报名参加了红三十三师。4月26日,霍山县第四区第四乡苏维埃政府和赤卫大队在青天畈汪氏宗祠宣布成立,汪小川担任乡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参加乡苏维埃领导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
1930年9月,六霍苏区红军主力奉命西调,执行“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命令。霍南苏区遭敌人猖狂反扑,反动民团在青天畈大肆捕杀红军和农会会员,汪小川的家庭被扣上“赤匪”“匪属”,家中被抢、被烧一空。汪小川与汪寅斋、汪全润、汪君烈将第四乡苏维埃干部和赤卫队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霍山境内以及舒城的主簿原、沈家桥一带与敌人战斗。汪小川和南乡第二完小的几个共青团干部在家乡已是“红党”身份,第四乡苏维埃红军游击队被敌人打散后,为逃脱当地反动民团的追杀,汪小川和汪君烈背井离乡,先后到舒城、桐城以教书谋生。1930年12月,他们经舒城县境内转移到皖南山区,分别在九华山、太平县开展地下活动。汪小川以教书为掩护隐蔽于岭上苏(现属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1931年2月,汪小川、汪君烈由霍山县委安排回到江北,向苏区外围发展,到白区做地下工作,并与合肥的团组织接洽关系。1931年4月,在桐城接上了共青团合肥中心县委的关系。于是,汪小川和几个共青团员一起到了合肥,他担任共青团团中心支部书记,在共青团合肥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以小商贩职业为掩护,做地下共青团工作。1931年11月,汪小川受团组织派遣,化名“汪家贵”,参军入伍,到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的部队做兵运工作。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在六安南部发起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为解救苏家埠国民党军队之围,汪小川随陈调元部奉命由合肥支援六安,即同红军作战。4月上旬,汪小川携带武器越过战线,投奔到红军队伍中,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苏家埠战役成为改变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在红四方面军中数年的军旅生涯。汪小川在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做宣传、文书工作。1932年6月,汪小川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汪小川随军征战到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开辟了川陕苏区。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通江时,汪小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6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4月,担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干事,10月随西路军西渡黄河。1937年3月任西路军宣传部部长,11月抵达数千里外的新疆,担任新疆新兵营干部队副政治指导员。1938年受党组织委派,担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于1939年回到延安,1940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教育科长,1943年到晋绥军区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8年先后任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民运部副部长、东北局宣传部副秘书长、理论教育处长。1951年1月任中共长春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12月任东北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56年至1966年,先后任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政治迫害,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冤案得到平反后,1973年至1977年任贵州省委宣传部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80年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正部级待遇。
1954年10月,在长春市委任第二书记的汪小川第一次回到了离别二十多年的家乡。再一次相隔二十多年的1980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任副局长的汪小川第二次回到家乡。1984年6月,离休后的汪小川第三次回家乡探亲,应岳西县委邀请为岳西革命烈士纪念馆题词。2002年3月,他和妻子肖明一起为家乡捐款5万元,设立“肖川助学基金”,资助岳西贫困学生。2005年1月,汪小川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930年9月,六霍苏区红军主力奉命西调,执行“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命令。霍南苏区遭敌人猖狂反扑,反动民团在青天畈大肆捕杀红军和农会会员,汪小川的家庭被扣上“赤匪”“匪属”,家中被抢、被烧一空。汪小川与汪寅斋、汪全润、汪君烈将第四乡苏维埃干部和赤卫队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霍山境内以及舒城的主簿原、沈家桥一带与敌人战斗。汪小川和南乡第二完小的几个共青团干部在家乡已是“红党”身份,第四乡苏维埃红军游击队被敌人打散后,为逃脱当地反动民团的追杀,汪小川和汪君烈背井离乡,先后到舒城、桐城以教书谋生。1930年12月,他们经舒城县境内转移到皖南山区,分别在九华山、太平县开展地下活动。汪小川以教书为掩护隐蔽于岭上苏(现属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1931年2月,汪小川、汪君烈由霍山县委安排回到江北,向苏区外围发展,到白区做地下工作,并与合肥的团组织接洽关系。1931年4月,在桐城接上了共青团合肥中心县委的关系。于是,汪小川和几个共青团员一起到了合肥,他担任共青团团中心支部书记,在共青团合肥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以小商贩职业为掩护,做地下共青团工作。1931年11月,汪小川受团组织派遣,化名“汪家贵”,参军入伍,到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的部队做兵运工作。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在六安南部发起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为解救苏家埠国民党军队之围,汪小川随陈调元部奉命由合肥支援六安,即同红军作战。4月上旬,汪小川携带武器越过战线,投奔到红军队伍中,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苏家埠战役成为改变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在红四方面军中数年的军旅生涯。汪小川在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做宣传、文书工作。1932年6月,汪小川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汪小川随军征战到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开辟了川陕苏区。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通江时,汪小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6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4月,担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干事,10月随西路军西渡黄河。1937年3月任西路军宣传部部长,11月抵达数千里外的新疆,担任新疆新兵营干部队副政治指导员。1938年受党组织委派,担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于1939年回到延安,1940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教育科长,1943年到晋绥军区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8年先后任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民运部副部长、东北局宣传部副秘书长、理论教育处长。1951年1月任中共长春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12月任东北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56年至1966年,先后任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政治迫害,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冤案得到平反后,1973年至1977年任贵州省委宣传部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80年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正部级待遇。
1954年10月,在长春市委任第二书记的汪小川第一次回到了离别二十多年的家乡。再一次相隔二十多年的1980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任副局长的汪小川第二次回到家乡。1984年6月,离休后的汪小川第三次回家乡探亲,应岳西县委邀请为岳西革命烈士纪念馆题词。2002年3月,他和妻子肖明一起为家乡捐款5万元,设立“肖川助学基金”,资助岳西贫困学生。2005年1月,汪小川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