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介唐
1926年9月,吴介唐于安庆一师毕业后,考取湖北武昌大学,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通过家乡父老王礼卿的支持,在响肠河刘家冲大屋创办一所新型私塾学堂,取名“自强新塾”,并附设平民夜校,招收贫苦农民子弟入学。
1927年8月,吴介唐以做“土地会”名义,秘密成立响肠农民协会,入会宗旨是打倒土豪劣绅。1927年9月,吴介唐参加集成小学邀请王步文作演讲的大会。他向王步文表达了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王步文考虑到他思想一贯进步,学识又很出众,欣然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2月,吴介唐应聘任响肠集成高等小学校长,聘任进步教师吴景澄、储咸五、方振五,并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集成小学成立中共响肠支部,吴介唐担任书记。他以校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秘密培养一批青年学生和农民积极分子,通过他们发展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9年3月,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举行各县录用教育局长考试。潜山县委决定派集成小学校长吴介唐参加考试。吴介唐以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同年6月被任命为潜山县教育局长。吴介唐到任后,首先,在全县中小学进行一次全面整顿,以“不称职”为由,撤换了一批思想落后或反动的校长和教职员,聘用了共产党员吴景澄、储纯一、刘中一、王贯之、徐勋、储文朗、储汉仪、刘震分别担任集成小学、崇新小学、文蔚小学、潜山中学、潜中附属小学、定成小学、老岭头小学等重点中小学校长。其次,在县城内创设一所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由共产党员储醉醒担任主任,招收思想进步的青年中学生,接受专科师范教育,毕业后分配到各乡担任义务小学教员。
1929年12月,潜山县委委员都到各区准备武装暴动,根据安庆中心县委指示,由吴介唐、储文朗、苏先和3人组成中共潜山县临委,由吴介唐任县临委书记,同时配合暴动总指挥王效亭准备武装暴动的工作。
1930年农历春节,天堂地区正如火如荼地酝酿着起义。吴介唐以潜山县委临委书记的身份,迅速召开在梅城的中共党员会议,部署他们一面营救被捕同志,一面筹集粮食、枪支弹药秘密向请水寨运送,并将城内敌人动向及时向王效亭报告。
1930年6月,师长王效亭率红军中央独立二师攻打梅城,吴介唐涉嫌为红军提供情报而被拘捕关押,由于他在狱中坚持合法斗争,加之各方呼吁营救,省教育厅长程天放给予保释,才始免于难。吴介唐出狱后,因其共产党员身份暴露,被迫离开潜山。他奔走于江北盱眙、天长一带,联络革命同志,寻找党的组织。
1931年春,又从皖北辗转到达皖南,活动于贵池、青阳等地。在当地以教书为掩护,建立贫民团。接着,建立党支部。1931年11月,吴介唐在贵池郑村(现属石台县)成立中共郑村区委并任书记,储宪章(化名储希文)、储奎成、闻老三为委员。同年冬,他与中共芜湖中心县委接上组织关系。
1932年2月,在芜湖中心县委的指导下,于秋浦县南坑成立中共贵(池)秋(浦)东(流)县委,由吴介唐任县委书记,储宪章任组织部长,储奎成任宣传部长,下设3个区委。1932年5月,根据芜湖中心县委决定,中共宣城特委组建,由刘中一任特委书记,吴介唐(化名吕杏天)任特委常委。1933年7月,贵秋东县委遭敌破坏,县委委员储奎成、储洪嘉被敌人杀害。1933年9月,吴介唐调任中共皖南特委常委,在皖南地区先后建立了贵(池)、秋(浦)、东(流)、石(台)、青(阳)、太(平)、泾(县)、宁(国)宣(城)等10个县委组织。
1934年1月,根据皖南特委指示,中共石(台)青(阳)太(平)中心县委在石台县毛坦河成立,中心县委书记吴介唐,组织部长储汉仪,宣传部长王晓南,秘书储高扬,少共中心县委书记储宪章(化名储希文),下辖青阳、太平两个县委。同年9月,吴介唐调至青阳,组建皖南红军游击大队,以九华山为中心转战皖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皖南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吴介唐率领皖南游击大队,从贵池转战至泾县,策应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国民党军队,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同年12月,方志敏率领红十五军团挺进皖南苏区柯村时,指示吴介唐在石(台)青(阳)根据地成立“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
1935年1月,吴介唐带领青阳县游击队80余人抵达泾县,与洪维恭、李步新游击队会合,决定成立中共泾(县)旌(德)宁(国)宣(城)中心县委。同年4月,因其足疾复发,行走艰难,隐居于贵池滴水岩。由于叛徒詹长由的出卖,吴介唐不幸被捕。敌军将其押至贵池长龙乡桂家祠堂,审讯两天,吴介唐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敌军令其写供词。吴介唐立即在纸上书写英文近万言。敌军因不懂英文,只好转交青阳县城内,敌师长孙元良请人翻译,原来书中所写皆其本人革命经历,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最后表示决心,以死报党。孙元良见吴介唐学识渊博,才气纵横,甚为惊慕。觉得像这样年青有为的知识分子,杀之可惜,如能为我所用,效忠于蒋公,岂不是两全其美吗?于是以礼遇之,诱其自首。吴介唐不从,继之,严刑加逼,吴介唐识破了敌人的用心,更不屑愿,当敌人的面前仰天长啸,横眉冷对,说:“头可断,志不移!”吴介唐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直冲牛斗,敌人也为之惊心动魄。1935年5月,吴介唐在青阳东门外惨遭敌人杀害,时年34岁。就义前,敌人曾假惺惺地奉上纸笔,请吴介唐留言,再次试探其最后决心。吴介唐挥笔疾书,留下悲壮遗言:
为政治翻身,牺牲无愧。
为革命到底,流血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