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月—1933年1月,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赤城县委、赤南县委和六安县委,在金寨县境内先后组建了三支地方武装,即一、二、三路游击师,配合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
赤南县委领导的第一路游击师200余人,师长林承祥,副师长吴国桢,政委田继露,活动于金寨、六安、霍山。赤城县委领导的第二路游击师300人,师长杜昌甫,副师长徐德先,师政委先后由赤城县委书记吴代芬、石裕田担任,活动于霍邱、固始、商城。由六安六区战斗营和三区战斗连大部改编的第三路游击师400人,师长江求顺(六安人,于1934年4月改任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9月“肃反”被错杀),政委洪善维,活动于六安、霍邱、霍山地区。
1934年4月,中共皖西北道委又以六霍游击队为基础,扩编组建新的第三路游击师,由六霍县委书记高克文兼任师长,皖西北道区苏维埃主席吴宝才兼任师政委。同年12月,三路游击师在金寨县龙门冲与高敬亭率领的红218团会师后,高克文、吴宝才被高敬亭(1934年9月调任皖西北道委书记)杀害。
二、第四路游击师的建立
1935年3月7日,中共皖西特委从红246团抽调出一部分人员和痊愈归队的伤病员以及岳西籍青年农民共200余人,在霍潜交界的马家畈(现属岳西县石关乡)成立第四路游击师,杨振操任师长,胡学美任政委,共350人,有长短枪85枝。活动于舒(城)霍(山)潜(山)太(湖)四县边区(岳西境内),在敌据点之间,打击反动民团及地主武装,镇压土豪劣绅,筹粮筹款。
1935年5月上旬,四路游击师在霍潜太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从道士坪(岳西县包家乡境内)经分水岭、河图铺(岳西县河图镇境内),与国民党十一路军三十二师激战,转移到西南部的上河南(岳西县五河镇境内)一带活动。
1935年5月中旬,沙村皖潜游击大队在柳家畈(岳西田头乡内)与四路游击师会合,改编为“皖潜独立营”,张作汉任营长,刘正北任营政委。
1935年6月,赤南县委书记陈振松率一路游击师、赤城县委书记石裕田率第二路游击师,先后转战到潜太湖边区。四路游击师与一、二路游击师在上河南会合,活动于潜太边境地区。7月2日,第一、二路游击师在店前河编入红二十八军。
(三)英霍潜太四县游击师的建立
1935年7月上旬,第四路游击师与皖潜独立营合并,改称“英霍潜太四县游击师”,傅以民任师长,刘正北任师政委,下设3个连和1个手枪排,共计300多人。四县游击师活动于英山、霍山、潜山、太湖四县地区,打土豪、向财主罚款,配合红二十八军主力作战,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四县游击师政委刘正北率部在沙村河黄土凸同国民党三八四团作战,打垮了敌人,转移到来榜河的黄花冲。3月,高敬亭令四县游击师长傅以民率100余人编入红二十八军,留下一个手枪班交给刘正北负责在四县边区巡视便衣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