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127年南宋建立开始,安徽就形成了南北政权对峙的战争重灾区。直到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战乱长达152年,江淮大地饱受战争摧残,土地荒芜,饿殍千里,人们四处逃难,远离家乡。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乱不断,人口减少。明朝元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明初采取了移民政策,进行人口迁移。据《中国通史·明》记载,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从建立明朝(1368年)开始移民垦田。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共有18次大规模移民,牵涉18省500个县881个姓。凡移民垦田者,皆由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明朝时期,安徽隶属于南直隶(南京)。据安庆地区一些氏族族谱中记载, 安庆府42万居民就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原居地的久远记忆中口传下来的一个地名),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的饶州(鄱阳湖)、九江两府。典型的例子就是皖西南地区的方言基本上隶属于赣语系。根据朱元璋的政策,江西地区的移民按照"四家留一,六家留二,八家留三"的比例搬迁。按照自古以来长子继承家产的规矩,离开祖居地的自然是家族中庶子和次子。
当时的移民迁徙路线是,江西的移民迁往皖南,皖南的移民迁往皖江(池州、安庆地区),从皖江迁徙大别山区。一般情况下,沿着大别山西南部的河道探路,逆势而上,迁居大别山区(岳西)。所以,岳西的居民极少部分来自皖北、湖北,绝大部分则来自皖南,而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大量的外来人口与岳西的原居民长期融合,开荒种地,发展生产,生息繁衍。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1930年—1931年),请水寨暴动失败后,岳西地区一部分革命者流亡皖南。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江南迁移而来,皖南是他们的祖居地,他们避难皖南,既可以寻找祖先的归宿,又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
姓氏宗族史
一、岳西姓氏人数排行
岳西于1936年划安徽的潜山、太湖、舒城、霍山四县交界边区建县,素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之说。据资料信息显示,岳西县40多万人口中有120多个居住百年以上的姓族。这些姓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拥有共同祖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紧紧连接在一起。他们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迁徙、生息、繁衍和生产,使岳西这个曾未开发的原始地变成了宜居宜人的地方。
王60000、刘51000、储38300、汪26600、胡22700、吴19500、余16600、赵15100、程13300、徐12700、方10800、朱10300、陈10000、张9200、李9100、崔7200、金7000、蒋6200、杨6000、叶5100、黄4800、祝4450、郑4240、柳3600、彭2970、沈2500、周2440、林2400、韩氏2070、江2000、査1720、何1600、孙1500、秦1500、桂1500、殷1450、夏1440、曹1400、许氏1400、 聂氏1280、谢1280、熊1270、范1100、蔡1100、万1000、宋940、姜900、闻880、袁840、严氏830、马740、冯740、章730、丁700、吕670、葛650、项氏650、郭氏600、柯590、舒500、杜510、戴560、高500、萧、肖29 473、雷480、姚480、陶480、陆430、石400、焦氏400、贺400、凌400、路氏400、 包390、 宛340、 苏360、鲍350、 闵350、郝310、唐300、凤氏300、斯286、 邓284、 潘氏266、芮258、段氏224、傅氏247、史氏227、谷213、 涂氏209、翟氏209、 鲁氏208、虞195、魏氏175、詹166、廖氏152、艾氏146、钟146、卢氏140、谭136、操氏115、龚氏106、任氏102、龙100、欧阳77、贾氏72、班27、罗氏81、邬28、单氏20、车氏19、瞿氏11、洪氏97、柏氏58、汤氏28、仰氏 17
二、岳西姓氏迁徙情况
岳西县于1936年由潜山、太湖、霍山、舒城四县划来;县境位于大别山腹地,大部是山区,也有少量盆地。这种环境决定了岳西县姓氏的复杂性。全县40万人口,居住百年以上的姓族120余个。万人以上的大姓约10个,前三位是王、刘、储,还有汪、胡、程、吴、陈、余、方七大姓。从岳西县的姓氏迁徙、发展情况中,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许多重要信息。
由于旧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岳西县古代居民极少,今天有史可查的先民足迹主要有:司空山及其庙宇和禅宗初祖慧可、诗人李白、道教梅福的足迹,西晋时期的响肠千佛塔,妙道山的北宋金璧寺、宋朝的孩儿枕等少数遗迹。可考的最早姓族迁入时间为唐朝。但是,从研究岳西的居民、姓氏的演变发展史中,可以发现许多极具价值的人文历史特点。岳西县姓族迁徙的时间、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逃避战乱而来
研究各姓族谱,发现岳西县多数姓族的祖居地原来都在江西鄱阳湖及其附近地区。那是一个大鄱阳湖的概念,主要为江西抚州、景德镇、九江、浙江省、江苏省、湖北黄梅、安徽徽州一带。安庆及岳西人通常讲自己的祖先来于“江西瓦屑坝”。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畔连年征战,为了逃避战乱,当地居民纷纷逃往安庆一带,原后又从安庆附近进一步逃入岳西的深山之中。这是岳西县姓族来源的一个主流。
刘姓(元顺帝时由江西——司空山——来榜石门山——其一世祖坟山在和平乡);
从景德镇来的还有:响肠镇方姓,冶溪镇联庆堂方姓,五河茅山闻姓,白帽余姓,天堂程姓,无愁陈姓云二公,司空山云五公,(陈独秀是云一公后裔)
于明末清初躲避战乱来岳西县的有:来榜汪姓,沙村的韩姓、田姓、黄姓、徐姓、邓姓都是由江西迁来。(韩姓一世祖韩应瑞,于明末由江西迁怀宁县雷埠,再迁沙村)
(二)因为发展谋生
中关储姓于南宋理宗时由池州迁来,从其祠堂对联可知: 自唐历宋历明箕裘仍旧;由浙迁池迁皖堂构重新。 响肠土居胡姓(江西华林派,宋朝迁入)。 天堂、响肠夏姓,于元朝迁入岳西县。
柳畈柳姓,先祖元朝时做木材生意,由江西迁来,明初柳升(封侯)是其第三代孙子。
响肠柯姓,清朝康熙年间由贵池迁潜山,再迁岳西县。
响肠李姓,清朝嘉庆年间(1802年),先祖李求嘉为打铁谋生而来,最先定居响肠下街。
天堂金姓,清初,金光荣的大夫人携两个亲生儿子从潜山县痘姆迁入天堂畈,造金家花屋。
(三)为躲避迫害而来
五河茅山闻姓,本是南宋末年宰相文天祥之后裔,为躲避朝廷诛九族的伤害,改“文”为“闻”。
来榜戴杨,本是桐城县著名文学家戴名世之后裔,为躲避朝廷诛九族,而改姓易名,其中还有个很曲折的故事。
天堂方汪,明朝桐城大学者方孝孺因为得罪朱棣(明成祖)而被满门抄斩,有幸免者逃往岳西改姓汪,其后代在民国时期修东山宗祠时写出楹联,句句都含有赞颂先祖方孝孺之意,此处选其二: 矩矱仰先型,步亦步,趋亦趋,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 伦常期后嗣,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 鼓舞如传正学事; 弦歌宜唱壮猷章。 注:正学是方孝孺的字
另从方姓中堂对联也可看出相同意思如出一辙: 壮猷元老传千古, 正学先生表万年。
(四)因做官而来
中关储姓 先祖储永钰于南宋理宗时期,守卫铜安寨(现在的安庆府)而来定居。
响肠胡姓,先祖胡淑英于宋末任怀宁县丈量官(当时怀宁县辖今潜山县怀宁县、岳西县部分,县治在潜山梅城,),而定居响肠合水河(胡淑英坟山在合水牛形);
岳西、潜山县王姓,王华正之二子(一称太原王、一称琅琊王),在宋朝舒州做官,定居响肠(祠堂在金山,坟山在响肠政府背后) 响肠吴姓 于万历年间迁潜,后迁响肠 。包家、美丽张姓,安徽布政使张华卿,元末由江西瓦屑坝迁潜山县余井,再迁岳西。
(五)其它原因迁居改姓
前人改姓原因较多,有帝王赐姓、仆随主人姓、入赘随妻家姓(岳西县入赘的规矩是第一个男孩随母姓,第二及以后的男孩随父姓)、逃避追杀改名易姓、少数民族改汉姓、联姻改姓、义气改姓、过继外婆家改姓,有的改姓后又复原,有的生前死后易姓,等等。 杨王——隋朝帝王赐姓,后复原。(金山、温泉东营) 王杨——响肠杨姓,在生姓杨,死后姓王。 孙朱——姚河朱姓,在生姓朱,死后姓孙。 蒋姓——田头、五河茅山,为耶律阿保机后代。 许袁宗祠——在店前镇。此为宗祠之中少有之特殊现象。 吴贺宗祠——在店前镇,桐城县清末教育家吴汝伦为其撰写祠堂楹联:大别峰起,山川清淑之气钟焉,其族世所谓甲乙; 明德代兴,祖宗诗礼之传远矣,乃今大发为文章。
(六)一姓多源现象
姓族中普遍存在一种同宗不共修、同姓不同源的现象,这是人类发展中必然存在的正常现象。近年全国出现了一种修全国大通谱,或者华人大同谱的趋势。这从某种意义上看有利于国人寻根问祖,发扬民族传统,但是在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事实的混乱。岳西县这类的现象也不少。 例如汪姓,有“天下汪姓出绩溪”的说法,大家都承认是汪华的后裔。但是岳西县有六种不同来源的汪姓。
汪华(586~649),字国辅,号英发,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绩溪汪村人。他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统兵十万,建号吴王。汪华为政宽宏, 6州平安。唐武德四年(621)九月,他审时度势,奉表归唐,被封上柱国越国公,持节总管6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他在徽州的深切民望,人民奉为神灵,称为汪公老爷。此后许多汪姓都自称是汪华的后裔。汪姓中堂对联是: 平阳世泽传千古,越国家声振万年。 唐封越国三千户,汉袭平阳第一家。 A、潜阳汪——青天乡,原霍山县。 B、 方汪——天堂东山,桐城方孝孺。 C、枫林汪——黄尾(霍山县) D、休宁县西门汪——来榜的一支
E、 胡汪——a河图、白帽一带(祠堂在河图镇凉亭村)生汪死胡; b店前镇、冶溪镇都有,祠堂太湖县刘畈,(刘邓大军高干会议) 方姓——有安方、凌方之别。 柯姓——有湖北大冶、安徽贵池之别。
陈姓——宋朝江州分庄:a、泾县——庐江——潜山——岳西南田(康熙年);b、江州——湖口——怀宁县——岳西响肠。 祠堂楹联吐露姓族迁徙信息
从祠堂楹联中能够得到大量姓氏内部信息,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显示姓族久远的历史渊源和迁徙开基情况;2、显示姓族的光荣历史及先祖的丰功伟绩;3、封建道德伦理教育、爱国、爱家教育、读书、守法教育等。由此可知 方姓来自中原: 世泽源流远;河间家声日月长。 孙姓来自固始县:破楚威齐除帝制,由兵家而国父,历三千年丰功伟绩,名扬华夏;尊宗敬祖继诗书,从固始到敖江,传四十世亮节高风,泽溯富春。中关乡、白帽镇、古坊乡、温泉镇刘姓 彭城世泽乾坤大;汉室家声日月长。东向家山依北皖;南来世泽继西江。冶溪镇郑姓
荥阳灵气光前久;通德家声裕后长。 白帽镇徐姓
东海家声传誉久;南州世第泽绵长。 古坊乡涂姓
大禹娶涂山,联姻王室; 永嘉移江左,绩著帝庭。 五河镇崔姓
慈父神君民歌遍潜岳;清风高节,师表出增城。 包家乡包姓
龙图世泽千年秀;上党家声万代春。 头陀镇江姓
新安世泽传千古;沛国家声振万年。
沛国——汉改曰沛郡,江苏旧徐州、淮安、邳州、安徽旧凤阳、宿州、泗州皆其境。 姚河乡朱姓
鹤山授业崇朱理; 虎观谈书论五经。 五河镇叶姓
南阳世泽流芳远,北楚家声振万年。 菖蒲镇严姓
富春江有容乃大;钓鱼台世泽绵长。 响肠镇芮姓
芮伯家声源流远;平原世泽第一家。 店前镇李姓
青莲绵一叶;黄海润三田。 响肠镇吴姓
延陵祖德敦三让,渤海家声振万年。 响肠镇、店前镇陈姓
颍川世泽源流远,义柱家声日月长。 何姓
义门世泽流芳远,颖水家声日月长。
颍州 东魏置,治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西一里,后移治颍阴,改曰郑州,即今河南许昌市治,北周又改为许州。
唐置,改曰汝阴郡,寻复故,宋初曰颍州,升为顺昌府,金得为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市治,元省汝阴入州,清升为颍州府,民国 美丽张姓
河南世泽源流远,江左家声日月长。 温泉镇杨姓
关西夫子第,皖北振家声。 白帽镇祝姓
关西夫子惜天下;江陵博士惠半州。 响肠镇柯姓
贵池夫子渡江北,潜岳人家振山林。 田头乡柳姓
河东绵世泽; 鲁国衍家声。 主簿、姚河乡查姓
济阳世泽源流远,泾水家声日月长。 沙村韩姓
南阳世泽传千古;魏国家声日月长。 在过乡储姓
河东世泽传千古,皖北家声振万年。 和平乡彭姓
陇西世泽流芳远,皖北家声日月长。 冶溪镇戴姓
考据一师传古韵;桐城五世振儒风。 店前镇聂姓
卫舆三礼家声远;太邑五言世泽长。 响肠镇、温泉镇胡姓
苏湖世泽源流远,安定家声日月长。 响肠镇秦姓
天水渊源商祖德,徵音雅奏冉非长。 天堂镇夏姓
会稽世泽传千古,明德家声振万年 。 来榜镇徐姓
南州世泽垂千古;东海家声振万年。 五河镇蒋姓
一、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二、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