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旧址位于岳西县温泉镇汤池村中心组刘氏宗祠(旧地名“汤池畈老街头”)。刘氏宗祠(刘氏福五公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清朝光绪年间第一次修缮,其建筑恢宏气派,富丽堂皇,为三进两天井的徽式结构,一主二副三座大门,包括中厅、神堂、厢房、耳室,现存建筑面积832平方米,共计房屋15间。据统计,此支刘氏后裔已经达两万余众。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30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挺进皖西。9月19日,三纵教导团、七旅二十团、九旅二十七团占领衙前镇,解放岳西。三纵夺取岳西后,9月20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部进驻汤池畈(岳西县温泉镇境内)。根据三纵党委会议决定,正式建立岳西三纵战略后方。三纵司令部(副司令员曾绍山、副政委阎红彦)、三纵教导团(团长伍国仲、政委袁文波、党委书记方为周)驻扎汤池畈刘氏宗祠(刘氏福五公宗祠)。七旅二十团(团长左魁元、团政委汪羽楚、副团长李长生)驻扎汤池畈老街。
三纵司令部进驻汤池畈后,驻汉口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大队时常派战斗机飞到汤池畈上空盘旋侦察,企图寻找三纵目标投掷炸弹。1947年10月20日,刘邓首长令各纵队沿长江北岸西进,在蕲春、广济、黄梅、宿松一线展开。为了摆脱敌机对汤池畈轰炸扫射的威胁,刘邓大军三纵首长决定司令部迁址。10月29日,三纵第七、第八、第九旅开进宿松县,三纵司令部即迁移于宿松县趾凤河三泽冲。
自1947年9月20日至10月29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部驻扎汤池畈,历时40天时间。
1947年11月15日,根据刘家畈会议的决定,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在岳西县汤池畈忠烈祠宣布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正式成立,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彭涛任皖西区党委书记,桂林栖、于一川任副书记,曾绍山、阎红彦、武旋声、卢仁灿、马芳庭为区党委委员。曾绍山任皖西军区司令员,彭涛兼皖西军区政委,鲍先志任皖西军区副司令员,徐力行任皖西军区参谋长,何柱成任皖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罗士高任皖西行署主任。此时,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皖西行署机关设于汤池畈刘氏宗祠,皖西军区参谋部设于汤池畈忠烈祠。
当时,中原局所属皖西区管辖4个分区、20个县、64个区,包括控制区、游击区共计人口192万人。皖西区自 1947年11月建立,至1949年4月撤销存在一年半时间。
刘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刘氏宗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工作团第三十一工作团驻地旧址(1938年6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军部旧址(1942年1月),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旧址(1947年9月)、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皖西区行署机关旧址(1947年11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岳西县委、县政府驻地旧址(1949年1月)。
刘氏宗祠三纵司令部旧址和皖西区党委、行署旧址,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岳西的历史见证。2006年6月,刘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