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和岳西抗日战争展陈馆位于岳西县中关镇秋千村扬口组(上沙村太平庄)刘氏支祠集成堂。“集成堂”有“一族之众群策群力,必能办成事情”之意,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刘氏集昱公族裔集资兴建,1918年完工。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共有房屋64间,砖木结构,造型独特,雕梁画栋,平面布局为一轴三进两厢四合院,左右带跨院单檐双坡面,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檐口粉白灰,饰人物花草图案。一进门厅,凹进呈前廊后厅,石框木门,门楣书“刘氏支祠”四字,门头装门簪四只,左右耳室各一间,进深一间,二层板楼。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前轩后单步,屏门额枋挂“集成堂”堂匾一块。刘氏支祠为典型的徽式古建筑风格,布局整齐,保存完整。

刘氏集成堂具有革命的光荣传统。1926年,刘姓家族在集成堂开设私塾,培养了刘氏在字辈堂兄弟刘中一、刘正北、刘荣钦和刘氏廷字辈兄弟刘雨润、刘国鼎、刘国鼐6位著名的革命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氏集成堂是沙村农民协会、摸瓜队、红军赤卫队和游击队的诞生地,是沙村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会联络和秘密活动的据点。1936年,湖村乡小学在集成堂建立,同时是沙村党组织秘密联络点。抗日战争时期,湖村乡小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投身报国,被当时的校长吴贻训称之为“抗日救亡小学”。
刘氏集成堂是省属三十一抗日工作团旧址、湖村乡抗日民众动委会旧址、中共沙村特别支部旧址。1938年7月,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所属第三十一工作团到岳西县沙村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湖村乡乡长刘芬的安排下,团长王榕和乐治权、董绍祺、都志、何权基4名团员住进上沙村刘氏支祠集成堂(湖村乡小学),她们系六安北大营训练班毕业的学生,年龄14—18岁。三十一抗日工作团在刘氏集成堂成立湖村乡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由毕业于池州职业学校的回乡青年刘柱峰(改名刘强)任指导员,当时从县监狱释放回来的中共岳西县委书记刘荣钦负责组织宣传工作。
抗日工作团用土红(当地采掘的红土)在学校周围书写了醒目的大幅标语:“抗日救亡,全民动员”,“抗日皆为友,亲日皆为敌”。工作团在刘氏集成堂成立了抗日宣传队,队长刘多才,早晚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嘹亮歌声感染了全校师生。1938年8月,三十一抗日工作团在刘氏集成堂开办妇女识字班,由团员都志负责。刘柱峰陪同乐治权、董绍祺、何权基进行家庭访问,向偏远深山里的群众一村一户地宣传。9月,工作团组织抗日宣传队下乡演出,宣传“妇女剪发放足”。10月,工作团在沙村横山赵店,利用农民“作会”(即农民集体请菩萨)时机,到现场演出,宣传破除迷信、送郎上前线,烧掉菩萨,引导农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工作团在刘氏集成堂发放食盐,使沙村河的贫苦群众第一次尝到了盐。
抗日三十一工作团在岳西开展抗日宣传工作长达一年多,其中在沙村工作了半年,在完成抗日救国宣传任务之后,于1939年6月调离岳西。1940年3月,中共沙村河特支在刘氏集成堂成立,刘柱峰任特支书记,刘荣钦任特支委员。
1947年11月,刘邓大军三纵队被服厂和“六六三”野战军医务小队转移于刘氏支祠集成堂。1947年12月,刘邓大军100多名伤员由担架队从小西水岭转移到刘氏集成堂养伤一个月余,治愈后返回部队。
1949年10月,湖村乡小学改名为太平中心完全小学。1951年8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皖北行署分团来沙村进行走访慰问,重点访问了烈属102户,转达了毛主席对老区人民的深切慰问和关怀,询问乡情,访贫问苦,征求意见,并进行医疗义诊、放映电影、文工团演出等活动。此次活动中,中央访问团在刘氏支祠集成堂大操场上举行了千人群众大会,颁发毛主席像80张和毛主席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的光荣匾计200个,同时发放了纪念章200枚和一些救济物资。
2002年,刘氏族裔捐款30多万元,对老旧的集成堂进行了抢修保护。2004年,刘氏支祠集成堂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省政府文物局拨款10万元,再次对刘氏集成堂进行维护修理,并开始筹建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史迹展览馆。刘叶朋给展览馆建设捐资3.8万元,刘雨润烈士家属刘江洪捐款2万元,,并搜集了一部分文物资料。2015年9月2日,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刘氏集成堂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史迹展览馆正式开馆。2019年7月,岳西县人民政府拨款114万元,用于对刘氏集成堂抗日工作团驻地旧址史迹展览馆的修复和布展。2023年12月,刘氏集成堂重新布展,被改名为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暨岳西抗日战争展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