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位于岳西县河图镇凉亭村凉亭坳汪胡氏宗祠。据汪胡氏宗谱记载,此支汪氏始祖乃胡氏过继子,故建祠以“汪胡氏宗祠”命名。该宗祠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再次修葺。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一轴三进五间两进厢、左右跨院的四合院。硬山式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清水墙,抬梁架,条石基础,三合土地面。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4平方米,共有房屋81间,砖木结构,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齐檐封火,雕梁画栋,匾联辉映。祠门为二层结构,五架抬梁前后出檐。石框板门,门楣书“汪胡氏宗祠”五字,门头装门簪四只。
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大厅位于祠内后寝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天井左右廊屋各一间。后间神龛,供祭该族先祖牌位。东跨院,纵轴向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上下厢屋各二间,进深二间。两厢间建廊屋一间。宗祠主体结构保存完整,西跨院结构与东跨院对称。
红二十八军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大别山区三大主力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之一。红二十八军曾先后三次组建:第一次于1933年1月在河南省新县大畈组建(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第二次于1933年10月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组建(军长徐海东、政委郭述申),前两次组建后被编入红二十五军。第三次于1935年2月在安徽省岳西县凉亭坳组建。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的指示,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长征,留下一封指示信,决定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留在鄂豫皖苏区,组建鄂豫皖边区党的新的领导机构,以战斗在皖西北的红二十五军八十二师和地方武装为基础,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
1934年12月,27岁的高敬亭临危受命,在金寨县沙河店整编部队,将皖西北几小块根据地的红军、轻伤病员、皖西北道委机关以及部分游击队、便衣队, 统一组成一个团, 命名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下设两个营和一个生产队, 全团约700人。团长罗成云,政委熊大海。1935年2月1日,鄂东北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团政委徐成基率领鄂东北独立团300余人转战到皖西北,在金寨县抱儿山与高敬亭率领的红二一八团会合,并且送来了鄂豫皖省委给高敬亭的指示信。1935年2月3日晚,正值农历除夕之夜,高敬亭在皖鄂两省边陲的凉亭坳汪胡氏宗祠召开部队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了鄂豫皖省委的指示,决定将红二十五军二一八团和方永乐率领的鄂东北独立团合编为红二十八军,由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红二十八军设立军政委一职,而军长一职空缺,打算“中央派人来担任”。2月4日上午,高敬亭召开全军大会,宣布红二十八军第三次正式组建,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由罗成云任八十二师师长,方永乐任政委,熊大海任政治部主任,吴克元任经理部经理,余雄任手枪团团长,全军计1000余人。


1981年7月3日,汪胡氏宗祠被公布为安庆地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为纪念红二十八军重建50周年,中共岳西县委、岳西县政府在宗祠前修建一座纪念亭,亭为6角形,砖木结构,上顶绿色琉璃瓦,亭柱为红色,柱与柱之间用木板连接。亭内竖有一块大理石纪念碑,碑高1.5米,宽45公分,厚4公分。碑正面刻有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纪念碑。”背面刻有碑记,其文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三年,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同志根据省委指示,于1935年2月3日在我县凉亭坳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为纪念他们浴血奋战所建立的光辉业绩,缅怀在斗争中牺牲的革命战士,特建此碑。”
1986年7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安徽省文物局拨款4万元对汪胡氏宗祠进行了维修。2013年11月,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被命名为首批“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7月,省发改委下达岳西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二期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856万元。2016年8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94万余元,进行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汪胡氏宗祠)修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