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卫胜利果实,刘邓大军动员翻身农民积极报名参军,建立各级地方武装。县建有1个营的县大队,区建有1个排的基干队,村建有1个班的武装小组。
1947年10月,刘邓大军在岳西县的黄尾、包家、姚河沈桥、田头闵山、和平石门山设置三纵野战医院、军械所,在岳西县的来榜、五河、菖蒲一带设立三纵被服厂。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下,为了解决部队和地方的干部极端缺乏的问题,1947年10月24日,经中央中原局(书记邓小平)批准,刘邓大军三纵宣布以南岳中学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校址设在湖村乡储氏宗祠(现岳西县中关镇境内)。三纵副司令员曾绍山兼任校长,三纵教导团党委书记方为周任副校长。皖西军校从岳西公学、南岳中学、华正中学的部分学生以及从潜山、桐城部分青年干部中招来学员,计有200余人。在战争环境中一面学习,一面战斗。1948年2月,大部分学员随刘邓大军转移北上,并入河南鲁山豫陕鄂军政大学。
1947年11月15日,刘邓大军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在岳西县汤池畈忠烈祠主持召开三纵旅以上干部会议。三纵政委彭涛、三纵副司令员曾绍山、郑国仲,副政委阎红彦,晋冀鲁豫行署秘书长罗士高,中共皖西工委书记兼皖西支队政委桂林栖、副书记于一川,皖西支队队长钟大湖、副政委张伟群都参加会议。陈锡联在会上宣布:根据刘家畈会议的决定,正式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
皖西区党委书记兼皖西军区政治委员彭涛,皖西区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桂林栖,皖西区党委副书记于一川;皖西军区司令员曾绍山,皖西军区副司令员鲍先志,副政治委员阎红彦;皖西军区参谋长徐力行,皖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何柱成。皖西行署主任罗士高。皖西区党委、行署机关设在汤池老街头刘氏宗祠。
皖西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分别下设3个地委、3个军分区、3个专员行署。1948年2月成立第四地委、专署和军分区。
一地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卢仁灿,副书记李唐;军分区司令员孔令甫,副政委梁诚,专员刘秀山。下辖太湖、岳西、潜山、宿松、望江、怀宁。
二地委书记武旋声,副书记张伟群;军分区司令员马忠全,政委张伟群,副司令员钟大湖,副政委袁文波;专员刘征田。下辖桐城、庐江、潜北、舒南一带。
三地委书记兼政治委员马芳庭,副书记郭万夫;军分区司令员曾庆梅,副司令员朱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宗珠,专员霍依茹。下辖六安、霍山及舒城、肥西、金寨各一部。
四地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唐晓光,军分区司令员吴万银,专员赵梦明。下辖无为、巢合、湖东、临江。
皖西区党委和军区、行署管辖范围东起巢湖、西至大别山、南抵长江、北到六安的广大地区。1947年全区人口达450万,在16个县市范围内共建立23个县级党委和17个县级民主政权,94个区级和50个乡级政权,其中一分区所属岳西县有7个区级、19个乡级政权。
刘邓大军三纵抽调七旅二十团、八旅二十四团、九旅二十七团作为皖西军区主力部队。同时,将皖西支队(皖西人民自卫军)与三纵合编,皖西支队司令员刘昌毅调任三纵副司令员。
1947年11月中旬,皖西区党委机关报《皖西日报》社在岳西县腾云庙(莲云乡境内)储家花屋成立,随军记者方德任社长,林采任副社长,罗琼、杜宏、王兆乾任编辑。11月27日,《皖西日报》创刊号在岳西正式出刊,为石印四开四版新闻报。
1947年11月17日,刘邓野战军三纵队抽调七旅二十团、八旅二十四团、九旅二十七团和三纵队教导团计7000余人,正式组建皖西军区部队,称为“皖西军区基干兵团”。其中,三纵七旅二十团经常活动在岳西,任务是肃清土顽,开辟根据地,保护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12月4日,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反攻岳西。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机关及岳西县委、县政府、县大队和皖西军校撤退到包家河。12月29日,司令员陈锡联率领三纵七旅击溃了国民党二十五师,收复衙前镇。但是,1948年1月16日,国民党二十五师再次“围剿”岳西。
为保护新生的革命政权,开辟新的根据地,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革命力量分散控制游击区,于1948年1月3日,划英山、太湖、岳西三县交界地区设置太岳县,县委、县政府设于店前镇程家花屋。皖西区党委决定调第十纵队南下干部队到太(湖)、岳(西)县任职。由南下干部李景堂任县委书记,王文焕任县长,下辖一区(店前河)、二(河图铺)、三区(古坊)、四区(白帽)、五区(冶溪)、六区(薛义河)6个区。因敌情一时严重,皖西一军分区将岳西、太湖两县的干部集中于太岳县一起活动。
1948年1月8日,划岳西、霍山、英山三县边境地区成立太平县,县委书记王飞,县长白柯,下辖一区(太平畈),二区(包家河),三区(上士市),四区(甲地河)4个区。
1948年1月30日,国民党二十五师一一九团驻扎衙前镇,修筑坚固工事防守。县委、县政府机关转移到岳西县五河区崔家祠堂。2月2日至4日,三纵司令部调集八、九旅,由军分区二十团配合,围攻衙前,激战三昼夜,因敌强我弱,攻城未克,战斗中三纵伤亡117人。毙伤俘敌150人。衙前战役后,司令员陈锡联决定三纵主力跳出外线,撤出岳西,留下二十团活动于岳西,保护腹地。
1948年3月9日,国民党四十八师接替二十五师在皖西的防务任务。3月16日,四十八师一七六旅由地主还乡队当向导,疯狂扫荡岳西,由潜山县梅城入侵岳西县衙前镇、汤池畈一线后,把岳西南北部分割开来。为了有利对敌斗争,皖西区党委决定,将岳西划分为岳南、岳北两部分,组建皖西军区岳北指挥部,指挥长杨天保、政委苏枫。
1948年上半年里,岳西县委、县政府分成岳南、岳北两个部分活动:县委书记腾野翔和岳北指挥部率领200余人活动于岳北,岳西县长李正乾率领200余人活动于岳南,分散打游击,分别占据岳北、岳南游击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皖西军区部队采取“避敌主力、打击土顽”,“敌占城镇,我占乡村”策略,坚持岳西腹地游击战争。
1948年7月12日(农历6月6日),刘邓大军七旅二十团在团长左魁元的率领下,从上古坊驻地出发,经下古坊、白帽、河图,远程奔袭,攻打了石榜(来榜)、河山(茅山)、湖村(中关)3个国民党乡公所。共缴获步枪40余支,机枪3挺,3个乡公所还乡队大败而逃,躲进衙前镇。
1948年9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解放军力量占优势,国民党四十八师撤离岳西。9月29日,三纵七旅二十团从鄂皖边界的古坊驻地出发,向衙前镇进军。同时,旅长马忠全率领皖西军区独立旅,由岳西县大队当向导,从舒城县晓天直奔岳西,于10月1日第三次收复县城衙前镇。国民党岳西县参议长王若金和县长李仁坚率县政府官员及县自卫队逃至潜山水吼岭田湾,12月上旬又回头驻扎岳(西)、潜(山)交界的沙岭头。12月20日,司令员孔令甫率皖西军分区基干团在潜山余井活捉国民党岳西县党部书记长柳志界。
1949年1月27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皖西军分区基干兵团、岳西县大队在司令员孔令甫率领下,一举攻克沙岭头,占领了国民党在岳西境内的最后一个据点,消灭县自卫队和还乡团,缴获100余支枪,没收军用物资和档案计20余担,国民党岳西县长李仁坚及其县政府官员流亡潜山,县政府秘书长汪兴被俘。至此,岳西全境彻底收复。至此,自1936年1月以来,国民党在岳西县13年的统治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