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由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一)揭发批判阶段
1966年5月26日,中共岳西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5月30日,召开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大会,县委书记王辉和县长王诗豪传达了省委关于文化大革命问题的通知和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会后,全县各机关都集中学习,开声讨会,写大字报,批驳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1966年6月3日,县委成立文化革命办公室,将斗争对象重点转向本地区本单位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县委向县党政机关、岳西中学、文教局、医院、剧团、文化馆6个重点单位派驻工作组,发动群众,开展大鸣大放,张贴大字报,组织各单位参观,借以树立样板。6月14日,县委召集县直单位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科、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传达省委书记李葆华关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指示,要求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按照“划分左中右派,争取团结和教育大多数,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于是,文化大革命迅速发动起来。至6月15日,全县共贴出大字报11032张,其中揭露问题涉及有农村生产队副队长至县直机关科局长干部。至6月25日止,共贴出大字报30000张,被揭发出来的问题涉及到537人,占参加运动2267人的24%,其中问题严重的有53人,副部长以上的6人,正、副科局长15人。
在掀起大字报高潮的时候,针对本单位揭露的重点对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召开小型揭发批判会,以毛主席的观点来批驳“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谬论。县人民委员会党组书记、县长王诗豪及办公室主任贾逢年,被别人写大字报来揭发问题。岳西中学校校长孙璞、校团委书记胡云生也被打成“右派”。
1966年6月中旬和7月中旬,县委两次召开区(镇)党委书记会议,对农村文化大革命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于是,文化大革命在各区(镇)直机关、公社和大队开展起来,主要做法是:各级分别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按照中央《文化大革命宣传教育要点》,对群众进行正面教育,召开声讨“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罪行大会,忆解放前的苦,对比新社会的甜,并对农村“四类分子”,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进行全面评审,开批斗大会。
7月25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积极分子大会,与会700多人,会上15个积极分子和单位代表介绍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县委书记王辉作了总结性的讲话。7月26日、27日,县委在岳西中学、剧团、银行和工交局4个单位召开斗争大会,斗争了4个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分子。例如,剧团在斗争团长王明福时,揭发他的罪恶是借戏剧舞台向青年灌输资产阶级思想。7月28日至8月2日,县委召开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481人。
1966年7月23日—10月10日,全县中小学开展“停课闹革命”,有1028名初中、小学教师在县城参加训练班,集中开展“文化大革命”。两个半月中,共贴出大字报73000多张,检举揭发涉及中小学教师848人,占总人数的84%,其中正、副校长13人,被揪出批斗71人。运动中,3次参加声讨邓拓、李凡夫、刘秀山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大会,5次进行集会游行,即欢呼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毛主席3次接见革命群众和国庆节,召开批判会和辩论会458次,斗争会190次。
(二)红卫兵运动阶段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8月24日,县委书记王辉在岳西中学召开革命师生座谈会,学习中央“十六条”,选举产生了学校文化革命委员会,在全校171名师生中建立了全县第一个“红卫兵”(即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组织。随后县直机关一些革命干部加入了红卫兵组织。在岳中红卫兵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县各校成立“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以及各种名称的“红卫兵”、“红小兵”组织,一场扫“四旧”、立“四新”运动席卷全社会。“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即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一律扫除,烧旧书,砸文物,毁古迹,捣庙宇,寺庵、祠堂中的雕梁画栋被铲除,佛教圣地司空山无相寺、牌坊被砸毁。红卫兵建议改单位名称、地名、桥名,建议改商品牌号,建议不留怪头,不穿奇装异服。
1966年11月1日,岳西县各校红卫兵代表154人到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于11月26日参加毛泽东主席第八次接见、检阅。11月30日回岳西后,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开始大规模地串联造反。以毛主席诗词中的词句命名的战斗队纷纷成立。红卫兵头戴黄军帽,腰扎皮带,臂戴红袖章,肩挎宝书袋(内装毛主席语录本),胸佩毛主席像章,扛着红旗,到处呼口号,写标语,散传单,串联工人、农民起来造反。其中3个著名的造反派组织是“岳西县小学教师造反兵团”、“岳西县造反联合司令部”(简称“联司”)、“岳西县宣教系统造反司令部”(简称“宣司”)。造反派大搞“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四无限”(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热爱毛主席、无限信仰毛主席、无限崇敬毛主席)活动,机关、农村普遍建“宝书台”,请“宝像”(石膏、塑料、铝等制作的毛泽东像),处处张贴毛主席画像,县城十字街中心树起毛主席巨幅画像。城乡掀起早、晚在宝书台前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3首指定歌曲,背诵毛主席语录,向毛主席三鞠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彪副主席身体健康的“早请示,晚汇报”热潮。男女老少人人学跳“忠字舞”,个个学唱语录歌。工地上、会场上、课堂里、游行队伍中,处处是《毛主席语录》不离手,“毛主席万岁”不离口,口号连天响,上上下下一片“红海洋”。
(三)造反派夺权和武斗阶段
1967年1月,以夺权为标志的上海“一月风暴”掀起以后,文化大革命进入造反派夺权阶段。斗争的重点对象是“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本县造反派夺权斗争、派性斗争日益激烈,各种形式的战斗小报满天飞。“造反联合司令部”打垮“小教兵团”,接管县委和部分单位的领导权,砸烂公、检、法,大搞“全面专政”,依言定罪,依人定案,许多单位领导和群众被诬为“走资派”、“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和人身攻击。造反派之间互相谩骂,同情领导者被指责为“保皇派”。2月,县直各单位工作由造反派主持,党政机关陷入瘫痪,党组织活动停止。县委受到了“造反派”的大规模冲击,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只得秘密地开会议事,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1967年3月6日,按照革命武装干部、革命造反派和革命领导干部“三结合”原则,成立“岳西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3月23日,改名为“岳西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政工、文卫、农林、财贸、工交5个组和办公室。全县8区1镇63个公社393个大队相应地建立了革命生产领导班子。
1967年3月15日,由安庆军分区支持的地、市造反派组织夺取地、市党政大权,建立军干群“三结合”的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安庆“3·15”夺权之后,“宣司”一派说“夺权好得很!”,“联司”一派说“夺权好个屁!”,于是群众组织分成支持夺权和反对夺权的好派、屁派两大阵营。“好派”司令部在县城设有5个组织机构、4个造反兵团。“屁派”司令部设有7个组织机构。两派在各区、乡均有派出组织,头目除有司令、队长之外,还有一、二、三号服务员之称。两派自以为是,各行其是,却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卫无产阶级司令部、保卫毛主席革命路线”。
安庆“3·15”夺权之后,岳西县造反司令部随即宣布夺权,致使县委机关陷入了完全瘫痪状态。1967年4月初,县委、人委、公检法、财司、工司、农司、宣司、城镇8个系统的造反派组织(“好派”)在县文化馆宣布成立“岳西县革命造反联合委员会”(简称“革联会”),头目称为“一号服务员”。
“好派”与“屁派”高喊“文攻武卫”,展开大辩论,争执不下,就以极端的方式来压制一方。由于压而不服,所以发生“武斗”。4月13日,发生两派围攻县公安局的事件,“新农民造反队”(屁派)和“革联会”(好派)发生武斗。6月2日,“好派”在县剧场召开“揭阶级斗争盖子”会议,“屁派”冲进会场,发生斗殴,揪领导干部。6月12日,“联司”头目以要经费为由,集中所属300多人围攻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6月25日,“好派”调动1000多农民进县城参加武斗,包围“屁派”集中的地点岳西汽车队,打死1人,打伤数十人,造成安庆地区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次流血事件。7月13日,应安庆造反派求援,岳西“好派”组织千名农民和职工到安庆参加武斗。直到7月3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制止安庆武斗事件。10月,岳西县红色造反者联合会(简称“红造会”)成立。接着,两个造反派组织——“红造会”(“屁派”)代表与“革联会”(“好派”)代表在县人民武装部就两派停止武斗、实现大联合问题进行谈判。
196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但复课闹革命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废除考试制度、大学停止招生后,岳西县中学已经积压了66、67两届毕业生没有分配。11月3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的积极分子”。于是,大批中学毕业生被继续留在学校进行“教育革命”。
1968年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岳西县驻军“支左”领导小组成立,接管全县工作。4月10日,解放军131部队派出一个连队进驻岳西,协助县人武部,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一是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制止武斗,消除派性,组织革命大联合;二是协同各级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三是进驻人民公社,做贫下中农的坚强后盾。
(四)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阶段
1、革命大联合的形成。1968年4月,在解放军南京131部队的主持下,岳西县“好派”、“屁派”两大造反派停止武斗,举办革命大联合学习班。5月,岳西县两大造反派群众组织代表赴合肥市省军区参加革命大联合学习班,协商酝酿成立“三结合”的岳西县革命委员会,“三结合”即革命干部的代表、军队的代表、革命群众的代表相结合。8月5日,岳西县两大造反派群众组织各派10名代表在省军区正式签订大联合声明,发出向毛主席致敬电。双方各自向县人民武装部上交了武器弹药,最终武斗停止下来。县革委会成立后,成立岳西县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两大造反派群众组织宣告解散。
2、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968年8月8日,岳西县驻军“支左”领导小组召开岳西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2军军长李德生、12军副军长李长林亲临岳西,参加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吴皋鹤当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王焕、冯常禄、朱汉庆、高正标、操乐华、朱读玉为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革命委员会由49名委员组成,并设常委21名,其中革命群众代表9名(工人代表4名、贫下中代表1名、红卫兵代表2名、干部代表2名)。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接着,全县8区1镇61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成立。
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合一、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指挥一切。8月8日发出第一号通告,宣布全县党、政、财、文一切权力全部归县革命委员会。通告指出,大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新高潮;深入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巩固革命的“三结合”;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坚决镇压反革命;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开展“节约闹革命”,“复课闹革命”;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1968年9月,相继成立县工人代表大会、县红卫兵代表大会和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三代会”取代人民代表大会。
(五)“斗、批、改”运动阶段
根据岳西县革命委员会的部署,1968年10月8日开始,全县开展斗、批、改运动,主要内容是开展革命大批判,批判刘少奇及其在安徽的代理人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所谓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整党建党和领导班子革命化建设;“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大挖“阶级敌人”。掀起了斗、批、改的三次高潮。10月底前掀起一个揭旧县委、人委阶级斗争的盖子、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第一个高潮,一大批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和群众蒙冤挨批受斗。10月底至11月中旬掀起一个把革命大批判同清理阶级队伍紧密结合起来的第二个高潮。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大肆宣传鼓动,广泛发动群众“抓住活把子”“深挖黑根子”。11月下旬,掀起以整党为重点的第三个高潮。”
1969年,全县各级革委会大办落实政策学习班,把所谓犯有错误而又有了觉悟的干部解放出来。1969年5月,原县委正副书记、县长,正副部长、科局长级干部93人中,解放和结合56人,区、公社级干部153人中,解放和结合128人。1969年6月9日,岳西县革命委员会内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岳西县核心领导小组,吴皋鹤任组长(1970年3月王焕接任),王焕任副组长,冯常禄、张学义、李洪奎为成员。
据1969年12月统计,全县共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38500期,全县召开大、中、小型批判会17000多场,有大批判专栏3500个,共有525个党支部参加整党,清查出混进党内的叛徒、特务、反革命、坏分子共计3088人,其间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一大批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被定为“叛徒”、“特务”、“蜕化变质分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下放劳动或被取消公职遣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11月10日,县革委会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安排干部、学生、城镇居民下放工作。1969年4月,县革委会召开下放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3月11日省革委会下放工作会议精神,讨论研究岳西县干部下放安置工作。1969年,全县共接收省、专区下放农村劳动的干部766人,本县下放干部343人。
为加强对下放干部的管理工作,将下放干部纳入各地“五·七”小组,并根据下放干部人数,建立班、排组织。各级落实对下放干部的教育管理,发挥下放干部的作用,使下放干部逐渐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干部下放参加生产劳动,加深了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阅历。但是,这一工作也打乱了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原有的工作秩序,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
(六)“一打三反”运动阶段
1970年以后,文化大革命运动从政治斗争扩大到经济领域。1970年1月23日,县革委会拟定开展“清帐目、清仓库、清粮物,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资本主义经营,深挖隐藏的阶级敌人”(简称“三清四反一深挖”)的初步意见,成立县“四反”办公室和县整顿财贸队伍办公室,重点抓经济领域阶级斗争。3月20日至23日,县革委会召开全县农村“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工作会议。5月28日至7月25日,在县城举办“一打三反”案例展览,展出542场,参观群众17195人次。1970年县革委会共受理“一打三反”所揭发出的政治、经济案件1914起,给予纪律和刑事处分的占1.9%。
1971年12月31日,县革委会对1971年“一打三反”运动作了总结。据统计,全县共破获反革命集团案件5起,各种政治案件802起,揭露出现行反革命分子73人,犯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罪行的有910人。
1972年7月11日,县革委会设立“一打三反”办公室,下分“四反”、清查“5·16、整顿财贸队伍、深挖帝蒋特务等4个小组。财贸战线先后揭露418人,定案122人,只占29%。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县革委会开展了对“九种人”的评审工作。“九种人”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改造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现行反革命分子。评审的办法是,以生产队开社员大会,先责令“九种人”坦白交待犯罪实事、受处分情况、改造中好坏表现。接着,由群众揭发批判,指出其表现好的方面,批判其坏的言行。同时,“九种人”之间可以在会上相互揭发批判。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包工队、运输队,自由市场、手工业和副业单干,均被视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而被取缔。辛苦的农民在家里养几只鸡、种一点菜、或者在家里做点挂面,到城镇里卖,就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遭到没收、处罚。对这种现象的打击则被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
(七)批陈批林整风阶段
1、“批陈整风”
1970年1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1971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扩大传达反党分子陈伯达问题的通知》。“批陈整风”自上而下开展。1971年2月,中国共产党岳西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岳西县第四届委员会,田万年当选为县委书记。在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下,全县开展了“批陈批林修整风”运动、“清查5·16”运动,举办了县、区、公社干部批修整风学习班。
1971年5月,县委部署开展“批陈整风”运动,成立“批陈整风”领导小组,将中共中央关于“批陈整风”文件,扩大传达到县直机关干部职工。5月20日至6月8日,举办第一期“批陈整风“学习班,326名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开展整风和自我教育。6月10日至6月28日,县委举办第二期“批陈整风”学习班,593名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在县委举办“批陈整风”学习班的同时,县直单位和各区、公社也举办学习班,结合“革命大批判”“一打三反”,开展批陈整风。1971年上半年,全县举办各类学习班11497期,参加人数204587人次。全县537个党支部进行了整顿,5621名党员通过了整风。
2、“批林整风”
1971年9月13日,发生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的“九﹒一三”事件。9月18日,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10月1日,县委开始向全县党员、干部公布有关林彪叛党叛国事件材料。11月11日,县委开始向全体党员、群众传达中央7个重要文件,对林彪反党集团进行揭发批判。
1972年2月,县委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全面学习中央4号文件,并组织县、社宣传队到工矿企业和大队、生产队,广泛开展宣传,让群众进一步认清林彪反党集团的面目,同时组织群众开批判会。8月8日至22日,县委召开批林整风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批林整风会议精神,研究和部署全县批林整风运动。全县有190047人听了传达,占应传达人数的99.85%。发动广、声势大,农村多数是整户参加会议听传达。广大干部和群众弄懂了中央文件精神,认清林彪及其死党的反革命面目,初步明确这场斗争性质,掀起揭发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热潮。12月19日起,县委开始传达中央下发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先是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文件,部署行动,再是依次向党员、干部和群众传达。每个大队安排7至10天时间,分传达、学习、揭发三个阶段。为适应要求,抓骨干力量培训,共培训骨干11458人。几天之内,全县传达面达到应听人数的97%。
1972年5月,县委开展以“三清”(思想上肃清流毒,政治上划清界限,组织上要查清与搞“571”反革命政变的有关人和事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开门整风。以《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为纲,认真学习“三要三不要”重要指示,弄懂三项基本原则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端正认识。1972年10月起,县委安排2个月时间,深入传达中央12个文件,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
1973年2月25日,县委下发《进一步批判“571”反革命纲领,把批判林彪修正主义的斗争引向深入的意见》文件,对运动的时间、方法、目的提出明确要求。1973年2月,县委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中央12号文件,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1973年8月24至28日,中共十大召开,大会声讨了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并对林彪反党集团主要成员作出处理决议。9月22日至26日,中共岳西县委召开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十大”精神。会议期间,县委作出《关于认真学习十大文件的决定》。会议要求,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十大文件,贯彻十大精神,以公社为单位,培训骨干,向群众传达。会后,全县共派出300名干部,帮助基层培训骨干近3万人次。
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县委按中央要求和省、地委部署,改正宣扬个人迷信、神话领袖的错误做法,停止“早请示”“晚汇报”、 跳“忠”字舞等活动,并清除了林彪画像和手迹。采取措施加快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为在各方面进行调整创造条件。
(八)批林批孔阶段
1974年2月,全县批林整风转为批林批孔运动。批林批孔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中央(1974)1号文件精神,揭露和批判林彪利用孔孟之道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1974年2月16日至21日,县委召开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了全县开展批林批孔问题。会上县委书记彭小聚代表县委常委作了《抓紧头等大事,深入批林批孔,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的报告。会后,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县正式开展起来。第二阶段:贯彻中央21号文件,掀起革命和生产的新高潮。1974年8月16日至20日,县委召开全委工作会议,学习中共中央21号文件《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研究了贯彻落实2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第三阶段:贯彻中央23号文件,深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1974年9月24日至28日,县委召开全县批林批孔经验交流会,学习中共中央(1974)23号文件,传达全省批林批孔经验交流会的精神。据会议统计:全县共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小组959个,成员有8371人;成立大批判战斗队1045个,成员有8923人。
1974年10月,全县区、社、大队各级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联系实际,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并上挂下联大查现实的“资本主义复辟”,大煞“资本主义倾向”。揭露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对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解决。在传达贯彻中央23号文件中,全县组织各种学习、宣讲、批判战斗队1488个,参加批判队的有12740多人,举办各种学习班2800多期,写批判稿子17480多篇,出学习批判专栏2140多处。据1974年10月统计,全县揭发和批判搞破坏活动的阶级敌人348个,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有35人。
1974年11月14日至20日,县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学习了中共中央(1974)26号文件和两报一刊国庆社论,重点是学习了毛主席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 的重要指示。
(九)全面整顿和反击“右倾翻案风”阶段
1975年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国务院工作,7月主持中央工作。面对各方面混乱状态,邓小平大刀阔斧进行全面整顿。县委积极贯彻全面整顿的部署。1975年4月15日至21日,县委召开四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要求,把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放手发动群众,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为推动全面整顿,8月23日至29日,县委召开各公社书记、县直各组、局负责人共160多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工业战线要把学习理论和邓小平的指示,同工业学大庆结合起来,开展“五大讲”(即讲路线、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坚决贯彻省电话会议精神,战高温促高产,力争三季度完成年任务的75%,并保证质量、保证安全。
1975年,全县围绕普及农村小学教育,加强教育工作。小学在校学生57355人,比1974年增3774人。适龄儿童入学普及率98.5%。县委认真落实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队建立干部、群众、医生三结合领导班子,配备1至2名赤脚医生,组织医务人员上山下乡,县医院组织3个医疗队,常年深入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到1975年底,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包医包药的有126个大队,包医部分包药207个大队,占全县367个大队的91%,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卫生网,继续发挥农村防疫治病的主体作用。
1975年7月开始,全县进行整党,重点整顿各级领导班子。彻底肃清林彪反党集团的流毒,对一些热衷于拉山头、搞宗派、闹分裂、打内仗、比高低、争输赢、争权、争利、争名、争批条子以及“双突”上来的干部,区别情况进行处理。8月23日至29日,召开县委工作会议,着重讨论研究学理论、抓班子建设、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会议分析了全县区(镇)公社班子状况,将公社一级班子分为好的、比较好、近来掉队的、软、散、懒的班子4种类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和措施,对中、后进班子进行全面整顿。9月中旬,以区为单位举办大队班子成员学习班9期,参加学习1128人次。10月,以公社为单位举办生产队长学习班61期,参加学习4368人次。
1975年10月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开展,各项整顿工作中断。12月,县、区,社三级共组织800多人的宣传队,进驻17个公社178个大队和5个厂矿企业单位,宣传中央精神,由点到面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5月4日,天安门广场群众深切悼念周恩来活动被定为反革命事件。公安部在全国部署追查“反革命”和“反革命谣言”。据不完全统计,岳西县破获所谓反革命案件12起,清查出所谓“总理遗言”381起,抄本88件。这些传抄本,皆为称颂周恩来伟大功绩,赞扬和肯定邓小平重新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痛斥江青、张春桥的罪行。
1976年4月,全县共有15万多人集会游行,表示拥护中央两个决议(华国锋任党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5月7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大会,落实省、地委电话会议精神,部署结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展追查现行反革命的斗争。8月,打了“三大战役”。第一大战役是开展党内阶级斗争,深挖、打击“资产阶级分子”和“现行反革命”。共揭发出“大案要案”39起,其中党内30起,停职反省27人,批斗“四类分子”561人,召开万人大会,拘捕了6个党内和党外“资产阶级分子”。第二大战役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揭露所谓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黑包工等案件,退回款物折款1.9万余元,清退私招乱雇劳力908人,收回外流单干劳力1802人,组织分散单干的手工业者集体经营,收回超过规定的“三地”(自留地、开荒地、宅基地),收回职工挪借公款和农村超支款223万元,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第三大战役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976年8月下旬,县委组织“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全县大检查。9月6日,县委在《关于全县大检查情况总结报告》中公布:县、区、公社、大队四级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2360期,参加学习班人员达12.2万多人次,召开各种形式的批判会达6056场,组织大批判战斗队1710个。
(十一)揭批“四人帮”阶段
1976年9月18日,县委在县城(人民广场)举行隆重的“万人大会”,沉痛追悼毛主席逝世。表达全县党政军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参加大会的干部和群众达10000人以上,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彭小聚代表全县人民在大会上致悼词。
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4人隔离审查,当晚“四人帮”被逮捕。中共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使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宣告结束。
1976年10月24日,县委在县城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大会上,宣读了中央文件,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彭小聚和群众代表先后讲话,并通过给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的致敬电。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各区、公社也召开庆祝大会,各大队和单位自行举行庆祝和游行活动。全县约12万人参加各地游行集会。
1976年11月13日至16日,县委召开四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省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会议要求以中央16号文件为指导,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清理和核查“三种人”(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成立了县委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开展全县复查和纠正冤假错案工作。不仅复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冤假错案,而且复查1957年反右派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错案。据党史记载,岳西县“文化大革命”期间立案审查的案件共计1421件(国家干部案件占402件),其中政治历史案件803件,违纪案件618件。经复查,全部平反的错案664件,部分错部分平的197件,基本不错的560件。而对反右派案件、反右倾案件、四清案件,给予全部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