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建设由安徽省三线建设指挥部筹备处(代号087)负责组织指挥,按照“上马快、投资省、因陋就简、不占良田”的要求,在岳西县接收了一批下马工厂,这些下马工厂大多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以这些下马工厂为基础进行三线厂的筹建改建工作。
1965年9月23日,根据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和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安排,将南京长江机器总厂(代号720厂)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搬迁岳西县,利用原有下马厂,迁建、包建一批雷达生产配套厂,并分别命名了三线工厂厂名,具体建设“五大厂”,即利用原岳西县农机厂,改建为高频组合件厂,命名为“国营安昌机械厂”,厂名代号为国营第4150厂;利用岳西县石关省委招待所,改建为精密齿轮制造厂,命名为“国营永达机械厂”,厂名代号为国营第4971厂;利用原岳西县化工厂、造纸厂和玻璃厂,改建为脉冲部件与变压器厂,命名为“国营庆源无线电器材厂”,厂名代号为国营第4963厂;利用原岳西县纺织厂,改建为工模具制造厂,命名为“国营建西工具厂”,厂名代号为国营第4524厂;利用原六安县农机厂,改建为雷达总装厂,命名为“国营长宁机器制造厂”,厂名代号为国营第726厂。1966年1月,国营长宁机器制造厂经国防工办批准,迁址于岳西县汤池公社莲花大队。
1965年12月27日,省三线建设指挥部筹备处(087)与岳西县政府签订了三线厂征用土地合同。1966年初,“五大厂”改建、扩建、新建工程施工全面展开。三线建设是一次新的工业布局,同时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当时的岳西县人口稀少,物产匮乏, 交通闭塞,最大的困难是“三缺”,即缺电、缺水、缺粮,当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完成备战建设任务,三线建设者们根据“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风餐露宿、肩挑背扛,搭工棚,建厂房,挖山洞,修道路,打水井。1966年,为满足三线工厂用水需要,087筹备处对1960年建成的衙前河上游一座供水设施进行扩建,当年安昌、庆源、建西三厂通水。为解决用电不足问题,五大厂投资84万元,为毛尖山水电站建设“两站一线”工程。两站,即从6.3千伏升到35千伏的升压站,从35千伏降到10千伏的庆源厂降压站;一线,即从升压站到降压站的9公里35千伏线路。军工生产用电占全县供电量的40%以上。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努力,到1967年上半年,三线人基本完成各厂的筹建改建工程。
三线厂正在建设的时候,却遭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1967年下半年,造反派夺取了三线厂的大权,工厂纷纷“停产闹革命”,参加建厂的施工人员纷纷离厂回原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致使各厂建设工作基本停顿。1968年9月,五大厂相继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此后,建厂工作又逐步开展起来。到1969年,基本上具备了搬迁投产的条件。
1969年5月,根据四机部决定,由南京720厂负责包建岳西雷达生产基地,作为720厂的战备三线雷达企业。720厂向岳西基地各厂支援、配套管理、技术、生产工人,共计907人。由0871总厂统一领导岳西雷达基地,具体负责对各分厂的人事、物资调度和财务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总厂厂长段俊(原南京长江机器总厂(代号720厂)厂长),副厂长陈克春(087筹备处副处长)。
五大厂搬迁岳西后,粮食、蔬菜、物资的供应非常紧张,三线人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得靠从山外运进来。当时,所有职工都凭《生活供应卡》从厂里生活服务站购买物品。买猪肉凭票(猪肉七角三分钱一斤),每人每月一斤肉票。为体现三线特色,当时提倡艰苦奋斗,住房不用砖,用干土夯实垒墙,建在山沟里的职工宿舍是清一色的干打垒平房。尽管各方面带来不便,但所建成的三线厂是一个小“社会”:托儿所、子弟学校(小学、初中)、职工培训中心、银行、邮局、粮站及职工礼堂等一应俱全。
1969年,岳西五大工厂基本建成后,开始了生产雷达整机和各种配套产品。1970年3月,接受了720厂581雷达半成品组装、调试任务,正式投入生产。当年投产就完成581雷达8台,197l年完成58l雷达52台。1972年五大厂各自生产,由省国防工办计划协调,当年完成581雷达的改装援外任务,对海军354雷达的投产。为了协调五大厂之间的生产,1973年6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岳西县设立雷达总厂,对外称国营长安机器总厂,代号为国营第0871总厂,隶属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1982年改为国家电子工业部)和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归口管理,编制265人,总厂党委书记周挽,总厂厂长张挺(1980午5月由王忠保接任总厂厂长,1984年由童瑯华担任总厂厂长)。1974年7月,在岳西县解放岭建成皖岳职工医院,代号为 403 职工医院。1975年12月,在县城花果山脚下征地49亩,建成总厂办公楼和职工宿舍。5分厂1医院统由总厂管辖。1979年6月,六安国营宁平雷达车辆厂(605厂)划归岳西雷达总厂。1979 年8月,总厂集中726厂、4150厂和4963厂的技术力量成立总厂产品设计所。1980 年10月,建立长安无线电技工学校。
岳西三线厂各项建设总投资达9636.3 万元,在岳西成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雷达专业化生产系统,成为国家战略后方的主要雷达生产基地之一。1970年至1985年,总厂系统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奖13项21次,共研制、生产各种雷达计443部,雷达天线197台(套),各种雷达、通讯工作车(车厢)957辆,各种雷达配件410项30259件。装备了中国空军、海军,为军用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整顿、提高”的方针,经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1981年4月,将岳西726厂(长宁厂)雷达总装调试合并到六安605厂,1982年12月,将总厂产品设计所、4971厂(永达厂)搬迁到六安605厂。1983年12月,国营永达机械厂迁至六安(现改制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1984年3月,国营长安机器总厂搬迁至六安605厂。1985年8月,长安技校由潜山县源潭铺搬迁岳西县城花果山原总厂地址。
1986 年以后,加快了调整的步伐,将国营安昌机械厂、国营建西工具厂、国营庆源无线电器材厂和皖岳职工医院从总厂分出,各自独立核算。其中安昌、建西、庆源3 个厂调整到铜陵市,皖岳职工医院调整到六安市。国营建西工具厂于1986 年搬迁铜陵市,国营安昌机械厂于1988 年搬迁铜陵市,国营庆源无线电器材厂于1989 年搬迁铜陵市。皖岳职工医院于1989 年搬迁六安市,改名为安徽省电子职工医院。
综上所述,长安总厂所属的长宁机器制造厂、安昌机械厂、庆源无线电器材厂、建西工具厂、永达机械厂“五大厂”,于1965年9月开始在岳西建设,1969年12月完成搬迁岳西,1970年开始投产,于1989年全部从岳西迁出,在岳西设厂时间长达24年之久。岳西是安徽省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防军工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线厂的建立,促进了岳西县教育、交通、工业、城镇建设的事业发展。1966年,总厂系统投资24万元扩建岳西自来水供水设施,1972年安昌厂出资对1969年被洪水冲毁的岳西自来水设施进行重建,日供水能力达6000吨,从此,县城机关、单位、工厂、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为岳西中学投资建造共10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一座,为汤池中学投资建造共8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及礼堂各一座;投资铺筑一条岳西县城至长宁厂的沥青混凝土公路。
三线厂的建立,对岳西人口、就业、商业、金融、邮政、电信、医疗、卫生、文化各方面都带来积极影响。三线对岳西人口变动的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将南京的5家三线工厂迁入岳西境内,迁入城镇人口5600余人,1985年,长安总厂技工学校迁入城镇人口329人。1983年至1985年,三线厂系统共迁出城镇人口1559人。为支援三线厂建设,岳西县在建厂施工中投入劳动日共计58997个。1966年至1975年,长安总厂及其所属三线5厂、403医院、501工程指挥部迁入岳西境内形成8个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医疗区、居住区和国防科研基地。所以三线建设开创了岳西县新的工业布局,有力地促进了岳西城乡建设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
三线厂遗留的基础设施、厂房、宿舍,变成岳西的再利用资源。三线厂迁出时,将其留下的房地产无偿地移交给岳西县政府。根据房产部门统计的数据:原三线厂建筑面积171109.44平方米,土地面积393621.66平方米,总价值1210.05426万元。为了充分利用三线厂遗产资源,解决机关无办公地点、企业无厂房和职工无住房的困难,县政府将三线厂移交的房产无偿分配给县直党政机关使用,有偿分配给企业和职工使用。三线厂搬迁中,将闲置的厂房和设备无偿地支援岳西乡镇企业。岳西现在的机械工业比较发达,就是利用原三线厂的一些老厂房和设备发展起来的,三线厂珍贵的工业遗产给岳西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三线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岳西工业的发展。
三线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忠诚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都将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