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通讯报道《大寨之路》,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介绍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以自力更生精神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为“层层梯田米粮川”的事迹。1964年12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从此,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战天斗地特指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为目标,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改变农业生产的条件。岳西县于1965年正式开始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至1979年结束,长达15年。
(一)水利兴修高潮
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65年10月,全县开展了以大办农业样板田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大战荒山,大战田地。据1965年县林业部门统计,全县开荒面积达24万余亩。1965年春冬,全县掀起了水利兴修高潮。1966年春冬,全县有60%的劳力投入水利工程,全年完成197万土石方。1967年春冬,全县大兴水利,完成水利兴修工程5839处,完成320.7万土石方。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农业学大寨运动未能得到全面开展。
1968年10月24日,县革委会作出《关于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的决议》,指出大寨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一面鲜艳红旗。提出大宣传、大动员、大搞群众运动,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学大寨热潮。组织各级干部分期分批到大寨参观学习;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意义和大寨的革命精神。提出推广大寨经验,是农业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号召全县人民高举革命大批判的旗帜,以“斗私批修”为纲,大破大立。要求区、社各级革委会要把“农业学大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培育大寨式的样板,树立大寨式的先进社队;大力推广大寨经验,加强领导,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县。
1968年12月29日,县革委会成立县“农业学大寨”办公室。1968年冬至1969年春,全县掀起水利农田建设和春耕生产热潮,其任务之大,动员面之广,时间之紧,完成之快,穷山开田,战天斗地,出现前所未有的动人景象。
1969年7月,岳西县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山洪,水利设施被冲毁,农业生产遭受惨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原有小型水库32座被冲毁12座;水田201226亩,被冲压29240亩,冲毁38078亩,占水田面积18%;旱地50700亩,被冲毁9072亩,占旱地面积17%;由于洪灾,全县75000多亩水田丧失自流灌溉能力。全县被洪水冲沙压的耕地减少粮食340多万斤。洪水冲毁桥梁75座,水毁路面96公里。全县交通陷入瘫痪状态,粮食外运中断。
造成特大山洪的主要原因:一是持续降雨时间长,降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二是坡地开荒,毁林开荒,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山上开荒,田地遭殃。山洪暴发,大田大地,被水打砂压”。
1969年特大洪灾暴发后,县革委会领导全县广大人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大寨人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积极投入水利兴修和抗灾抢险的伟大斗争。县革委会决定,苦战一个冬春,从1969年10月至1970年5月,集中全县力量,打一场恢复水毁工程的人民战争。全县投入80%劳力,完成水毁工程土石方4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大抓水土保持工作。县革委会要求,必须大搞梯田、梯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严禁开荒。
1969年,县革委会提出了“学大寨、赶郭庄、抓塝田、促全县、超《纲要》” 的战斗口号,讨论制定了1970年农业生产计划,召开了“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跃进誓师大会。发动群众,集中力量打“春耕播种、水利兴修、植树造林”3个战役。全县投入80%劳力,经过一个冬春,完成水毁工程土石方464万立方米,比原计划超额16%;耕地恢复2.3万多亩,水毁工程恢复三分之一,水毁民房恢复80%以上。
1970年2月,县革委会在包家公社召开县区(镇)社领导班子(330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树立包家公社“学大寨、赶郭庄”的典型。1970年春,全县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提出“学大寨、抓基地、苦战三、五年,绿化全岳西”的战斗口号,完成造林7.1万亩、育苗600亩、四旁植树250万棵的战斗任务。1970年8月,县革委会召开第八次全委(扩大)会议,要求“树立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跃进思想,提出“一年大干、两年大变、三年实现大寨县”的奋斗目标;提出“高举红旗狠抓纲,学习大寨赶郭庄,治山治水拼命干,誓夺粮棉超‘农纲’”的战斗口号。会议部署了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集中力量,大搞“一会战、二攻关、三改革”的战斗任务。“一会战”就是1970年冬至1971年春大搞水利兴修会战,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切实解决水利问题;“二攻关”就是大攻肥料关和种子关,大力积肥和推广优良品种;大搞封山育林,绿化荒山。“三改革”就是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产量。
1970年10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学大寨会议后,县革委会多次组织县、区、社、队各级干部到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到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萧县郭庄、英山县参观学习。同年12月,县革委会从县直机关抽调一批干部组成了“农业学大寨毛泽东宣传队”,主要任务是以农业学大寨为重心,团结社队干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为把岳西变成大寨式的县而奋斗。县、区、社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点带面,加强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县范围内由点到面深入开展。
1971年2月,县委决定,要集中力量打好“水利会战”和“耕作制度改革”两大战役。8月,县委决定重新制定治山治水规划。制定了全县综合治理山水田,发展农业生产的五年规划。找到了一条综合治理山水田的思路,即水利工程采取蓄、引、提相结合,以蓄为主;治山、治水、治田相结合,以治山为主;治坡、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水利建设项目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为主;在山区建设上“大河绕山转,一段一条线;小河靠边站,沿河建电站;水库山上建,梯田连成片。”

1970年冬和1971年春,集中力量开展了以治理“两河一库”为重点的水利大会战,其中包括9个重点项目以及改造笼田,兴修塘、堰、坝,以解决蓄水灌溉为主。水利大会战期间,男女老幼从十几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齐上阵。山区妇女和男同志一样杀上农业第一线。高潮时每天出勤人数高达8万多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6.8%,花费劳动日达80多万个,七、八万劳动大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抗寒冷,踏冰雪,攀悬崖、战陡壁,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一副肩膀,经过1969年、1970年和1971年三个春冬水利大会战,全县完成土石方770多万方,兴建和恢复水利工程6600多处,其中改治5条主要河道,兴建堰渠1750余处,恢复水田4963亩。结合水利兴修,共建大寨式梯田4590多亩,旱地改水田1000余亩,改河造田880余亩。岳西县基本上恢复了1969年特大洪灾冲毁的农田,共计67000多亩,基本上恢复了1969年特大洪灾造成的水毁工程,并且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万多亩。新建水库27座,建成小型水电站14个,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灌溉、照明、加工所需用电问题。农业耕作制度发生了“四变”,即单季变双季,高杆变矮杆,稀植变密植,旱地变水田。全县双季稻面积扩大到2.76多万亩,有3区15个公社粮食产量超《纲要》。新开茶园5000多亩,停垦还林3万多亩,造林7.5万余亩,每年向国家交售木材2万多立方米。

1970年冬和1971年春,集中力量开展了以治理“两河一库”为重点的水利大会战,其中包括9个重点项目以及改造笼田,兴修塘、堰、坝,以解决蓄水灌溉为主。水利大会战期间,男女老幼从十几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齐上阵。山区妇女和男同志一样杀上农业第一线。高潮时每天出勤人数高达8万多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6.8%,花费劳动日达80多万个,七、八万劳动大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抗寒冷,踏冰雪,攀悬崖、战陡壁,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一副肩膀,经过1969年、1970年和1971年三个春冬水利大会战,全县完成土石方770多万方,兴建和恢复水利工程6600多处,其中改治5条主要河道,兴建堰渠1750余处,恢复水田4963亩。结合水利兴修,共建大寨式梯田4590多亩,旱地改水田1000余亩,改河造田880余亩。岳西县基本上恢复了1969年特大洪灾冲毁的农田,共计67000多亩,基本上恢复了1969年特大洪灾造成的水毁工程,并且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万多亩。新建水库27座,建成小型水电站14个,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灌溉、照明、加工所需用电问题。农业耕作制度发生了“四变”,即单季变双季,高杆变矮杆,稀植变密植,旱地变水田。全县双季稻面积扩大到2.76多万亩,有3区15个公社粮食产量超《纲要》。新开茶园5000多亩,停垦还林3万多亩,造林7.5万余亩,每年向国家交售木材2万多立方米。
1972年元月,县革委会提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要求把大寨经验由点到面推开,实现“社队变大寨,全县变昔阳”目标。为了落实农业学大寨的规划,提出重点打“四个战役“:一是水利大会战,二是积肥运动战,三是双季稻的攻坚战,四是植树造林的突击战。县委发出“春节前大干二十天,春节后大干一个月”的号召,于1972年冬开展了建设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为目标的水利兴修运动。当年全县造林76500多亩,比1971年增长13%,1973年造林11.3817亩,比1972年增长48%,社队林场由1970年22个增加到1973年的141个,木材收购超额完成了国家分配的任务,新开茶园14000多亩。但是,全县300万亩山地面积中约有100万亩槎林山和荒山需要改造和造林。
(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1972年冬至1973年春,全县大搞以修建水塘、水库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工程量达到643万立方,新建水库14座,山塘127口,整修塘堰坝2000多处。
1973年2月,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议。县委书记田万年作了《以路线为纲,加快农业学大寨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而奋斗》的报告。指出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要求全面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大打一场治山治水治田的人民战争。要求发扬大寨精神,破除单纯依赖国家、两眼向上的思想。扎实搞好水利建设,迅速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大力推广良种,建立健全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会议具体制定了岳西县1973年到1980年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实现“大干快上多贡献”的具体措施。
1973年11月,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县委提出“树雄心,立壮志,抢时间,争速度,学大寨,赶郭庄(萧县),加快步伐变昔阳”的口号。提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一是大搞水利兴修,实现每年每个农业人口增加一份旱涝保收田;二是下苦功改造过水丘、小丘田、薄土层、陡坡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分期施工计划,对重点工程集中力量打歼灭仗,做到当年工程,当年完工,当年收益。坚持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12项全面发展。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大搞以“一蓄”、两改、“三干”为重点的农田建设。“一蓄”就是水利以蓄为主;两改:一是改土,即改小田并大田,改良土壤,增厚活土层;二是改造冷浸田;三干:一是农闲时抽空干,全县有3000多人上工地;二是“三秋”后突击干,全县组织百分之八十的劳力搞农田建设和水利,掀起热潮;三是组织专业班子常年干。
自1970年8月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到1975年9月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5年来,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投工一亿多个,完成4200多万土石方,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的1.7倍;旱涝保收面积增加到11万多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的2倍;造林48.4万多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的2倍多;1972年县委提出建设百万亩杉树基地规划至1975年,5年中造杉林35万亩,其中松山寨、二祖山、枯井园、黄帽尖、河东冲、烂泥坳6片均超过万亩,杉林成片集中,大片成线。
1975年2月21日至26日,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代表大会。评出全县341个“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会议要求,要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干社会主义,坚决扭转粮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摘掉吃回销粮的帽子。
1975年9月,县委书记彭小聚代表全县人民,到北京出席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同年11月9日至13日,县委召开1200多人的四级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学习华国锋关于“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报告和中央[1975]21号文件。彭小聚代表县委作《动员起来,苦战5年,为把岳西变成大寨县而奋斗》的讲话。他指出,大寨的根本经验就是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一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只有重新认识大寨的经验,才能认识学大寨运动的重要性,提高学大寨运动的自觉性。他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大批资本主义,大批修正主义,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坚持大搞群众运动,大干苦干,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要从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出发,制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全面规划,要求是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1975年12月8日,成立县委普及大寨县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规划,总结交流经验,加强对运动的具体指导。省、地委要求岳西县到1979年建成大寨县,县委要求汤池、店前两区17个公社要在1977年建成大寨式的公社。
1976年元月,县委提出:“全县动员,苦战四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要求全县开展“一个发动,三个战役,一个高潮”。“一个发动”就是宣传发动,即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宣传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宣传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宣传大寨、昔阳的根本经验,宣传建成大寨县的六条标准。“三个战役”:一是经济领域分配兑现,二是政治领域阶级斗争,三是意识形态领域大破“四旧”,大立“四新”。“一个高潮”就是以改土治水为中心,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1976年落实了以下具体措施:(1)从县、区两级机关抽调了418名干部,组成县委工作队,进驻天堂镇和汤池、店前两个区的12个公社;同时从面上的公社抽调了300名干部进驻58个大队。工作队进村后,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和建成大寨县的六条标准。(2)狠抓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全县揭露出一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黑包工案件;清理和收回外流闲散的劳动力,把分散单干的“四坊”(面坊、粉坊、豆腐坊、油坊)和“八匠”(木匠、铁匠、漆匠、窑匠、瓦匠、裁匠、弹匠、烟匠)组织起来集体经营。把社员超过政策规定多占的自留地、开荒地收归集体。(3)加强县委的革命化建设。1976年3月开始,县委进行开门整风,找出县委班子在领导农业学大寨方面存在的思想不过硬、路线不端正、政策不把关、作风不踏实的问题,从而加强了县委一班人的团结和战斗力。县委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阶级斗争,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这是大寨经验中最根本的、第一位的东西。(4)坚持治山造林。县委把建设杉树基地、发展林业生产当作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委议事日程。1976年6月,县委提出20万亩杉树基地规划,并将规划落实到东风、头陀、汤池、来榜、白帽5个区11片33个公社。在杉树基地建设中,全县已办起200多个社队林场,数千名专业人员成为林业战线上的一支骨干力量,每年负责秋砍、冬挖、春造、夏管,常年投入林业生产。每年春季造林,都以大队为单位,发动所有劳力突击,集中打歼灭战。(5)县委抓“三分之一”制度,即抽县委常委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志下乡蹲点,三分之一的同志跑面,三分之一的同志主持日常工作。同时,县、区、社干部坚持“三三制”,蹲点劳动,与群众 “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一身汗、一身泥、一手茧,扎扎实实,埋头苦干。(6)县委把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县、区、社各级制定了规划,明确了主攻方向。
1975年冬1976年春,全县掀起了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和春耕生产热潮。农田基本建设主攻方向是改造冷浸田和低产田,使现有农田稳产高产。高潮时全县每天有8万多人上工地,冬春破冰动工,冒雪战斗。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1976年“三秋”前后,掀起了以平整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通过平整土地,改造冷浸田,增加活土层,变“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为“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全县80%劳力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各地力争主动,立足于早安排、早计划、早动工,争分夺秒,大打平整土地的歼灭战。男女劳力齐上阵,寒冬腊月顶风冒雪拼命干,年头岁首“开门红”(开工)。运动的声势越来越大,全县以公社为单位会战的有25个公社,几个大队联合作战的有36个公社,日上工的人数达到83000多人,占计划的101%,开工工程836处,占计划的137.5%。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976年9月,全县组成长年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121个,计有5800人,常年战斗在农田基本建设第一线,成为大干社会主义农业的骨干力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整冲、整垅、整畈地成片治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统筹配套。做到“四到工地”:斗敌批资到工地,干部“三同”到工地,革命文娱到工地,医疗保健到工地。县委和区、社干部及驻点工作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三同”,和群众并肩大干。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每年平均在100天以上,他们扎扎实实地坚守第一线,当了学大寨的带头人。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典型。1974年1月,凉亭公社组织“千人大会战”,至1976年12月, 3年时间内在罗家坪、月形坳、磨刀坪开展改河造田、小田并大田,累计建成良田33公顷,在全县树立了先进典型,受到县委的表彰。1977年4月,“安徽省山区农业学大寨现场会”在东至县召开时,凉亭公社党委书记祝百存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自力更生,改河造田》的经验交流发言,这引起了省委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于是会议结束后,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宋佩璋就率领参加会议的省直有关单位、各地委和行署主要负责人来到凉亭公社,到罗家坪、月形坳、磨刀坪现场观摩,学习改河造田以及规模化养猪的经验,并对凉亭公社组织大会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县委书记彭小聚代表全县人民出席会议,岳西县下放知青李小林作为安庆地区知青代表出席会议。1977年1月16日,县委召开县、区、社、队四级干部会议,共有69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彭小聚代表县委作《最紧密地团结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深揭狠批“四人帮”,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新高潮》的报告,报告总结了1976年全县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运动的情况和部署1977年的战斗任务。
1977年,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开展大规模的治山造林,集中力量打突击战,打歼灭战,做到治一片山,造一片林。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大林业。全县造林10万亩,发展新茶园8000亩,改造老茶园2000亩,年产干茶1万担,其中收购8500担。全县平整土地5万亩,新建和续建水库18座,新建小水电站11座。1977年冬至1978年春,农田基本建设共完成1062万土石方,完成工程2090处,改田233处计17274亩。1978年2月19日,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学习中央农业学大寨座谈会纪要,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六条”。1978年3月,县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岳西县1978—1980年山区建设规划》。
1979年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决定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济生产。建立严格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制定农业全面发展、农村全面建设的规划,总的要求是:以林为纲,全面发展;农村建设,统一安排。1979年全县进行了大面积的停垦压山,春季造林7.6948万亩,秋季进行了10281亩林、茶、桑的整地工作。育苗1500亩,造林7万亩,木材任务完成26000立方米,全县建成小水电站74处。按照省委山区县三年内社社通车的要求,平均每年新建公路要完成100多公里。
1979年三秋后至1980年春节,掀起农田基本建设的新高潮,组织劳力大搞加厚土层和改造冷浸田工作。全县动员5万劳力参加,占总劳力的51%,大干60天。1979年冬1980年春平整土地1万亩。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成绩
在历时15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岳西县广大干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斗地,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造落后面貌。全县广大贫下中农树立“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的思想,在改造自然、治山治水的斗争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干、苦干、拚命干”,做到“拼死拼活学大寨,誓叫岳西起宏图”。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革委会和县委先后三次(1968年、1970年,1975年)组织各级干部到大寨参观学习。从1970年开始,农业战线上不断掀起水利兴修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组织大会战,治理山水,修地造田,开田扩地,“水库高山建,渠道绕山转,小田并大田”,有水修田,无水做旱地。这样,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恢复和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修筑了大量梯田,平整了大量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1970年全县开始“改河围滩造田”,至1978年,共造田9908亩。1973年开始“改造冷浸田”,1975年开始“平整土地”,至1979年,共改造冷浸田9036亩,扩并农田9116亩,平整土地60000亩。1965年—1976年完成大水库1座、小水库67座。
岳西县粮食亩单产和年总产量因年景不同有增有减,但总体上随着耕地减少却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13500万斤,油料68万斤,茶叶48万斤,桑蚕茧2.4万斤,生猪10万头;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5000万斤,油料8000担,茶叶5500担,造林8.8万多亩;196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650万斤,比1967年增长9.9%;1林业、茶叶、蔴、蚕桑、畜牧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1969年因特大洪灾,全县粮食年减产33%,但有1个公社21个大队49个生产队的粮食生产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3462万斤,比1969年增长40%以上,有4个公社、33大队粮食产量超过了《纲要》;197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222万斤,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并出现了店前区、白帽区、菖蒲区、天堂镇、县农场和15个公社的粮食亩产超《纲要》;生猪饲养量由1970年11万多头增加到1971年17万头,增长49%。197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433万斤,生猪14万多头,造林7.65万亩;197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7400万斤,油料总产量达到82万斤,生猪达到18万多头,造林11.38万亩;1974年粮食总产达到17546万斤;1975年粮食总产达到17680万斤;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0190万斤,比1975年增产2510万斤,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县5区1镇40个公社粮食超《纲要》,生猪增加到17.5564万头,全县造林7.5万余亩,其中杉树基地5000余亩,茶园5500余亩,药材基地460亩,桑园1600亩,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拖拉机增加了160台,打稻机增加了195台。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17000万斤。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9000万斤,比1977年增长12%。
岳西历史上是个缺粮大县,年缺粮食1000万斤。从1965年开始执行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三年”,1971年安庆分配岳西县第二个“一定三年”粮食统购包干任务为1350万斤。小灾不减,重灾减购。1976年,全县完成征购、超购任务1466万斤,占计划103.2%,交售生猪3.33万头,交售干茶7765担,经济总收入273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373.5万元。1977年经济总收入2448万元,1978年经济总收入2816万元,比1977年增加15%。
(四)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结束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在山区建设的方针上,一时以林为主,一时以粮为纲。1966年2月,县委提出 “以林为主,林粮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1968年10月,提出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1979年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正式提出“以林为纲,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大寨由治山治水、改变落后面貌的生产典型,变成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政治典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不切实际地把昔阳大寨当成模式,政治上搞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大批促大干”;体制上搞“穷过渡”,搞“并生产队”,搞“大队核算”;经济上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收回农民的自留地,禁止家庭副业,限制社队企业,集体积累空虚,有帐无钱;农田基本建设用工多,一个劳力每年需要投入50至80个劳动日,接近全年劳动力出勤日的三分之一。农村人口从事繁重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从1965年至1978年,每年完成粮食征购任务1350万斤—1420万斤,每年吃国家的回销粮食3100万斤—7000万斤,需要支付财政补贴310万元—600万元。农业“增产不增收,多劳不多得”,农民收入低,1974年终集体分配农民年人均收入56元,1976年是丰收年景,但全县农业人口集体分配平均收入只有61元,1977年社员分配人均收人53元,1978年社员分配人均收人63元。所以,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温饱得不到解决。直到1978年,贯彻落实安徽省委提出的“六条规定”,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郑重宣布:安徽不参观大寨,不学习大寨。1979年推行以凤阳县小岗村发起的农业“大包干”(即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体制,“农业学大寨”运动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