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80年10月结束。1964年8月25日,根据安徽省安置办公室部署,来自合肥市一中、三中、七中、九中、十中的初、高中毕业生计154人,在“好儿女志在四方,到革命老区当农民”的倡议下,由老师带队,8—10人为一组,到岳西县店前区、主簿区各公社插队落户。
1964年之后,分期分批接收安置下放知识青年,先后有10批知识青年下放岳西县农村。据统计,1964年—1977年,岳西县接收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计2823人。其中上海400人,安庆458余人,合肥352人,铜陵122人,本县共计1491人。(1)1964年8月,合肥知识青年154人来岳西县插队落户,成为首批下放的外地知青。同年,本县历届初、高中毕业生9人下放到道义公社。(2)1965年,岳西县城镇初高中毕业生6人作为知青小组,下放到包家公社插队落户。(3)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统称为“老三届”)全部下放到农村。1968年11月,安置合肥市知青102人、安庆市知青280人和本县城镇知青238人,共计620人。分配于汤池区90人,五河区70人,菖蒲区40人,店前区90人,白帽区80人,来榜区90人,主簿区80人,头陀区80人。(4)1971年安置合肥市知青198人,上海知青250人。由3—5人组成小组集体插队,分配于8区。(5)1972年安置上海知青100人。(6)1973年安置上海知青150人,本县知青215人。(7)1974年安置铜陵市知青122人,安庆市知青178人,本县城镇知青150人。同年12月,岳西县革委会招工办公室规定,对于按政策属于下乡对象的知青则坚决动员下乡。(8)1975年2月,动员本县各中学121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据1975年统计,来自上海、合肥、安庆、铜陵及本县的下放知青1787人,被分配到全县8个区45个公社133个大队211个生产队,组成123个知青插队小组。(9)1976年1月,县革委会部署上山下乡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和历届中学生320多人的接收安置工作。(10)1977年1月,接收和动员本县应届毕业生和历届中学生上山下乡339人。
为了解决下放知青的生活安排问题,国家对1964年合肥下放的特困知青小组给予一年一次性补助200斤回销粮;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下放知青,发给一年每人每月8元的生活费,商品粮计划45斤,一次性200元的安家费和0.3立方米的木材计划。1973年,根据省委()61号文件精神,县委对1972年以前下乡的359名知青一次性补助27850元。1974年,国家给予长江以北知青每人一次性补贴500元,木材0.3立方米,补助布票10尺,絮棉1斤。对于下乡知青中困难较大的,家长所在单位适当给予补助。一般情况下,知青完全靠自己劳动挣工分,自己开伙做饭,自己养活自己。据1974年统计,知青每人每年收入120元(知青自给标准),全县知青生活自给率达60%,1972年以前下放的知青生活自给率达80%。1975年,全县为下乡知识青年修建房屋686间,占应建房屋总数的84%。全县134个知识青年插队小组,基本上达到了住有房,吃有粮,睡有床,生产有工具,生活有用具。各区社教育知青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学会各种农活,发展副业生产,勤俭持家,节约用粮,争取尽快生活自给。有的知青学会了饲养家禽家畜,知青越来越多地达到生活自给自足。
1968年8月,岳西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设“五·七”小组,管理全县知青工作。按照知青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三落实”的总要求,各级党委把上山下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各区配备了专职知青干部。1973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省委文件精神,县委成立“岳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岳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处理全县知青日常工作。
为了加强对知青的思想教育,通过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学习领会中央知青政策,教育知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安置与严格要求,学习贫下中农的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献身农业的伟大精神;通过苦大仇深的老贫农讲村史、家史和旧社会的血泪史,激起知识青年对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安心于农村。1969年4月,县革委会召开“岳西县下放工作座谈会”,要求知识青年要红在农村,专在农村,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鼓励知青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70年8月,岳西县革委会召开首次“岳西县首届上山下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5年2月,在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县委提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奋战在广阔天地,是农业学大寨的一支生力军。1975年9月,召开全县第二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77年召开岳西县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大会印发知青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材料、大有作为事迹,知青代表在大会上介绍上山下乡的经验,向全县知青发出《倡议书》,表示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
知青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有的担任了生产队队长、计工员、会计,有的当上了大队的赤脚医生和学校教师。据1975年9月统计,出席省、地、县先进代表大会的知青代表680人,19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27人加入了共青团,33人参加了大队领导班子、生产队长,110人担任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赤脚医生,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例如,首批知青中的李小林刻苦学习园艺,解决了当地果园不挂果问题,他作为全国知青代表参加了1976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并执笔起草了知青代表给党中央“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公开信。
1969年,全县开始选调知青招工回城工作,安庆五纺厂在岳西招收20名知青女工,成为“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招工回城。1970年7月开始,大量地从知青中招工、推荐上大学和参军。当年从回乡知识青年中招收工人331人。1971年,从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309人,参军18人,升学29人,回城12人。1973年,在插队知识青年870人中,有453人升学、参军、招工进厂,有417人留在农村。至1975年,全县累计有968名知青被推荐到工厂、部队、县企事业单位工作,819名知青留在农村。
1980年10月,下乡知青可以返回故乡城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此停止。据统计,在全县下放知青中,共有4人自愿留在农村配偶成家,绝大部分回城安置就业,其中招工1769人,参军125人,招干55人,招生224人,转外省、外地166人,按政策回城266人,留住农村 4 人,死亡 8 人。1981年8月,县委决定撤销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成立县城镇青壮年就业领导小组。1984年1月,撤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